《中國國家歷史》項目由南京大學《中國國家歷史》編寫組策劃。 《中國國家歷史(36)》共分為四個部分:國家記憶·鎮館之寶、歷史探索、史海拾貝和歷史的核心與邊緣。具體內容包括:對馬海戰:日俄海上大廝殺...more
一個唐代年輕人在取得了做官最起碼的資歷後,可以擔任怎樣的官?有哪些基層入階官職可供選擇?各官職的入仕條件如何?仕途前景如何?職務又如何?這些問題在初習唐史時往往使人感到極為困惑。 本書著眼於此,精...more
唐代有五大類高層文官和使職——宰臣、詞臣、史官、財臣及牧守,他們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權,最全面掌控國家財賦,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員。高層的職事官,在唐代經歷了“使職化”的過程,從普通的職...more
本書彙集了文化史家馮天瑜先生的學術成果精粹。書中全面概述了中華文化史的奠基、人文傳統的特質、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與脈絡等宏觀問題,立意深遠,論證詳明。該書以宏大的構思、豐富的內容,描繪出中華文...more
敦煌齋文應用於齋會中,圍繞著各種齋會的舉辦,產生了相關的物品流動,進而顯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們的精神世界。本書上編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敦煌齋會舉辦過程中的物質流動...more
本書是廈大教授郭志超的學術短章整理合集。按題材分類編排:第一輯“先生之風”,收錄了記述廈門大學薩本棟、林惠祥、陳碧笙和陳國強4位學者的文章;第二輯“閩南人”,收錄有關閩南族群及其文化的文章,內容...more
宋代可謂中國近世的“黎明時期”,工商業發展迅速,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和鄉村出現新的發展形態。本書從階層人群、管理制度、等級分佈、生產交換、文化概況五個層面選入17篇文章,展示宋代城市與鄉村發展情...more
《走進國之大道:G219高原篇》聚焦G219西藏段生態文明建設和旅遊發展,是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助力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和西藏地區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科學知識普及而編製出版的一部自然科...more
以民族志田野考察方式反映湖北省長陽縣佑溪村的歷史、經濟、社會與文化,劃分佑溪概況、佑溪村的經濟生活、基層治理與社會發展、婚姻家庭、風俗習慣、文學藝術與宗教信仰、科教衛生、生態環境等章節,通過...more
本書是一本理論專著,以偉大社會革命為研究主題。本書從偉大社會革命的概念譜系與話語表達、偉大社會革命的理論淵源與文化意蘊、偉大社會革命的演進歷程與內在邏輯、偉大社會革命的中國經驗與世界意義、偉...more
說起北京的皇陵,大部分人會不假思索地想到明十三陵。其實,北京西南房山區的大房山腳下,還有一處比明十三陵早260餘年的皇陵群。那裡埋葬著17位皇帝,它就是北京第一個皇陵群——金中都皇陵。這是一處歷經8...more
本書以魏晉隋唐時期中國與西方的民族發展為中心,以中西歷史及文明發展的一般特點為依托,從政治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國與西方的異同,揭示了導致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發展以及西方沒...more
“唐代文官研究系列”依據唐代官職的輕重與閑劇,分基層、中層和高層,採取全面視角,跨越唐官僚體系的三大板塊——京官、州縣官、方鎮使府官。從中選取擁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官職,以觀察唐代士人任官的一些規律...more
本書簡要介紹了宋徽宗的身世,以及北宋的歷史傳承、時代背景與審美髮展,結合當時的背景,重點分析了宋徽宗在琴、書、畫、藝術人才培養、園林建築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宋徽宗不是成功的古代帝王,但他在藝...more
本書從梳理北洋政府的機構設置、行政運轉入手,揭露了其背後盤根錯節的人事關係和官場黑幕,所陳事例,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切齒,有的令人痛心。通過作者的筆端,買官賣官、貪污腐敗等醜惡現象一一展現...more
衛禮賢採用了不同于傳統的紀年法論述中國文明史,著眼於重點闡釋各個歷史時期推動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因素和力量,為中國文明史研究開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視角。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涵蓋建築、家居、...more
全書分為三個時間段,前期以蜀漢帝國的建立者劉備的活動為主線,中期以諸葛亮北伐為主線,後期以姜維北伐為主線。劉備歷經挫折,赤壁之戰後,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曹丕篡漢后,劉備正式稱帝,建立蜀漢帝...more
《唐研究》創辦多年來一直是國內隋唐史、中古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集刊,主題涉及中古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本卷為第二十九卷,主題專欄爲”文本著作與書籍文化“,尤其關注從中古時代文...more
《春秋集傳大全》共37卷,明永樂時胡廣、楊榮、金幼孜等奉敕撰。《春秋集傳大全》不及一年即成書,主要在於它依據元人汪克寬《春秋胡氏傳附錄纂疏》。《春秋集傳大全》實以《纂疏》為底本而有所增刪。元儒...more
西蜀園林造園注重相地選址、建築布局、花木配置、人文內涵等物質性要素造園,同時結合地必古跡、園必名人、園因文構、史詩題聯、公眾游賞等精神性要素構建文秀清幽之園林意境。 本書作為西蜀園林研究的基...more
本書以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馬光的成長軌跡、人生經歷、社會活動為核心,講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這五個朝代的歷史變遷,以及與其休戚相關的北宋政壇上如王安石、范...more
地理教育研究科學化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地理教育從實踐研究走向理論探索、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需要科學研究方法,本書立足實證研究範式,為讀者提供了理性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相應的地理教育研究案例。地理...more
明清江南經濟是如何持續發展的?推動它久盛不衰的動力何在?作者從江南商品的生產、流通、市場、商人商幫及其組織,以及商業興盛與江南社會經濟的相互關係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出發,對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進行全...more
本書以推動中華民族進一步走向現代文明為宗旨,多維度探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緊密結合實際工作,着重釐清了文化、文明的定義,解讀了文化、文明基本問題,對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政...more
這個時代政局動蕩、戰火紛飛,這個時代思想活躍、文化繁榮。《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中輕逸飄搖的“流風回雪”之姿成為這一時代的底色。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也成為...more
在黨的歷史上,從1937年十二月會議到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間,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和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該著作以豐富紮實的史料、堅實的理論視角集中呈現與闡述了此段歷史。 全...more
本書以甲午戰爭期間英美報刊為基本史料,對英美報刊關於甲午戰爭的報導和評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本書試圖打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學科界限,從全球史的視角考察英美報刊輿論,對於研究中日甲午戰爭...more
☆《翦商》作者李碩的勇氣之作!一場思想之旅,一部學術自傳 行讀萬里,不為自己設限的學術探索,政治史、社會史、文學史、法制史、邊疆史、考古學,多維視角看歷史;也不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研究,東晉江 南、...more
本書考察了明清時期的中國經濟,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的趨勢。本書第二部考察了農業,從耕地、品種改良,到農產品與肥料的商業化,再到農業經營的集約化與小規模化,表明農村社會呈現出零細...more
本書是一部全面探討魏晉清談歷史進程的著作。書中以時間為軸,以近兩百位魏晉名士為線索,追溯清談的源流,重新界定清談內涵,立體呈現屬於魏晉清談的兩百多年壯闊歷史。作者從《世說新語》《晉書》等史書...more
在本書中,馬勇老師以十多個重要人物為線索來記述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提出了不少新說。例如,他根據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具體行動、言談文章,串聯起變法發起及至失敗的過程;又如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more
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構成各個層面的交匯處得以體現。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學”為綱領,深入探討了傳統儒學在北宋時期的發展和變化,及其對同時代其他文化層面的滲透和影響。 本書比較全面...more
“中國”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古人記載的是史實,還是價值觀?劉邦這個“流氓無產者”是如何完成逆襲的?唐太宗不惜違背祖制,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麼心病?都說唐朝開放,但實際是“開而不放,傳而不...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近代歷史通識讀本,由著名史學家蔣廷黻先生撰寫。全書以中國的近代化為線索,從鴉片戰爭寫起,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一直寫到抗日戰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實、準確、客觀地展現在...more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劉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錄22篇文章,反映了劉先生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全書分史學、經學與思想三端,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在史學理論與經史文獻考證的基礎...more
《明史講義》系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義,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被稱為明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全書分為兩篇:第一編為總論,第二編包括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more
1934年10月,年僅18歲的蕭鋒與紅軍指戰員離開蘇區,踏上漫漫征途。沒人知道要往哪裡走,也沒人知道要走多久,沒人知道哪裡是根據地,但“打倒蔣匪軍,解救窮苦人”的革命信念始終激勵着年輕的將士們,他們冒...more
本書是歷史作家李開周關於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於宋朝文化研究,翻閱宋代筆記和史書,從文獻中攫取信息。全書分為宮廷之網、官場之網、科舉之網、師友之網、婚嫁之網五個部分,以人物為導引,從人際網...more
《中國國家歷史》項目由南京大學《中國國家歷史》編寫組策劃,從2013年開始,每年出版四輯,隨着圖書編寫的不斷成熟而逐步增加冊次,並定期舉行《中國國家歷史》高端論壇。 本輯為《中國國家歷史(34)》包...more
2019年北京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出現了一張康熙皇帝1716年發去歐洲的諭令,內容是尋找他派去羅馬多年而杳無音訊的洋欽差。這份諭令呈硃紅色,歷史上又稱“紅票”。因正史中沒有記載,紅票的來歷一直成謎。康...more
本書是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代表作,是他為中學生寫作的一本白話中國歷史教科書。該書出版即造成轟動,並影響了幾代讀者。全書30余萬字,將中國五千年歷史娓娓道來,開創了通史寫作新的紀元。 本次出版...more
本書為我社經典長銷書,本書作者戚其章以數十年紮實研究為基礎,以極為嚴謹的態度,廣采中日及英文資料、檔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戰爭的背景、過程和影響進行了全面展示,也進行了全面、生動、嚴謹的描述...more
野外考察在地理學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國內外的地理學大家一直行著野外考察的傳統。正是由於地理學家和探險家的野外考察活動,才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然、地球世界和文化的認識,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 20世...more
隨著元代完成疆域空前廣袤的大一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也迎來了一個人員、物資交往的高峰。本書以元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為視角,對西域畏兀兒王國的王室亦都護家族、東遷內地的西域人家族、河西地區的元...more
《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案例集”。 本書為《華杉講透〈資治通鑒〉》系列第26冊(公元784-812年)...more
我們倡導自助式的深度旅行,用眼睛和心靈去發現美。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處處都是風景,去哪兒玩?玩什麼?怎麼玩?《中國自助游:彩色暢銷版》可以幫助我們輕鬆解決這些困擾。這是一本包含自然風光、人文景...more
本書以聶崇義《新定三禮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輔以其他宋代禮圖,結合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學等學科既有研究成果,對禮圖中著錄的部分禮器圖進行考釋。同時對目前定名系統中存疑的若干器物做出討論,對“...more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英對照):第二版》為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 的核心成果之一。本書精選1000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以中英文雙語的方式進行闡釋。這些術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民族思維方式,體...more
本書按《山海經》十八卷經文的順序,介紹了《山海經》中的異禽神獸、奇國異人等。作者查閱《博物志》《淮南子》《神異經》《邊裔典》《玄中記》《大唐西域記》等幾十種古典文獻,對《山海經》中異禽神獸、...more
金朝(1115-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115年在上京...more
自嘉慶繼位開始,清帝國的財政連年虧空,官僚日益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白蓮教起義聲勢浩大。自此,帝制的榮光漸趨暗淡,清帝國由盛轉衰,中國也逐漸落後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軍陳兵珠江口,中國開始了積...more
今人所見契丹早期史實為三重濾鏡下的圖景:中原史籍立足華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於權力意志的自我建構,後世史官將前兩者拼合、摻以己見而形成的線性追溯。三者層累交疊,最終折射出的光影究...more
一艘艘木筏順流而下,將長江中上游的木材運送到下游城鎮。林農、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錢莊、榷關,以及商幫與行會,組成了一個跨區域的龐大市場……通過木材的貿易與再生,森林仿佛“流動”起來,滿足了...more
晏嬰身處的年代,齊國剛剛從齊桓公死後“五子爭位”的動亂中恢復不久,外有強大的晉、楚兩國虎視眈眈,內有崔杼、慶封等人弒君亂政。在這樣的局面下,晏嬰逐步取得齊景公的信任,輔佐齊景公四十余年,齊國國...more
赴日清商朱佩章接受江戶幕府詢問有關清朝政治、法律、地理、民俗等情報並由幕府編纂成問答書《清朝探事》,其與《仕置方問答書》是18世紀前期人了解清朝的重要資料。 本書由“論述篇”“譯註篇”組成。“論述篇...more
《古代中華觀念的形成》利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將中華這一概念的形成視為始於先秦並在後世不斷發展的含義和語言的層累,討論中華概念構建的過程,分析構建中華概念的基礎以及不同中華觀念間的差異與聯繫...more
本書內容選自張元老師公眾號“張元談歷史話教學”中有關《資治通鑒》的文章,共計30篇左右(以及張元老師曾在中華書局學術論文集中的學術論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對《資治通鑒》中某些耐人尋味的歷史鏡頭進行了...more
本書的主要內容為明清兩朝的中國史、李朝時代的朝鮮史。亦可以說是一部以明清和李朝歷史為主軸的東亞史。作者在東亞多樣的國際關係和變幻的國際局勢中,描述了迎來傳統封建王朝最終階段的明清兩朝以及兩班...more
五代紛爭,十國擾攘,分合之際,巨變之時。南唐作為十國中的強盛政權,曆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後主李煜三世,傳三十九年,一度佔有三十五州之地,跨據江淮,虎視中原。 南唐的三十九年在歷史長河中並不十...more
匯集了作者十年間有關秦漢歷史、政治、文化和出土文獻的20餘篇論文,集中探討《史記》與歷史記憶、時間秩序、文化與制度等重要課題。 本書所收論文均史料豐富,考辨細膩,視角獨特,頗有創見,在解決具體...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