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50卷,包括帝紀8卷、列傳42卷,是唐朝令狐德棻主持編撰的官修紀傳體正史,記述了從公元534年北魏東西分裂到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 中華書局1971年版點校本《周書》,由唐長孺...more
本書是一部關於三國時代的斷代史著作,全面敘述了三國政治軍事的演變歷程,以及社會發展狀況。全書大體分兩個部分,首先以簡潔流暢的語言講述了從漢末群雄並起,魏、蜀、吳三國的建立,到西晉統一的整個歷...more
本書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了若干進一步的補充調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專業水準的筆觸,本次再版對原書進行了全面修訂和圖片增補工作。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前身清漪園的建造...more
《錦裡新編》成書于清嘉慶五年,地方誌,張邦伸撰,記敘清代蜀中人物和史事,上自清初,下訖嘉慶初。分名宦、文秩、武功、儒林、忠義、孝友、節烈、流寓、異人、方技、異聞等十四門。此書內容豐富,記載翔...more
“知宋”系列採取編著的形式,邀請國內相關領域頂尖學者選編各方向的經典、權威論述,同時增加編者導讀、按語,以盡可能全面、前沿、扎實的研究展現宋代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科舉制度扮演重要...more
本書是一部歷史通俗讀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是唐憲宗李純在位的最後一個完整年度,這一年看似只是大唐289年中的普通一年,卻影響了此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進程。這一年看似是在凱歌高奏中度過的,但...more
《北齊書》五十卷,包括帝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藥撰寫的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從西元五三四年北魏東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滅齊為止四十四年間的東魏、北齊王朝興亡史。本書是中華書局一九七二年...more
宗祠是血緣聚落里最高等級的公共建築,祠堂成了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徵。坐落在福建省晉江陳埭鎮丁氏肇基地岸兜村的丁氏宗祠,是陳埭丁氏族群形成、發展和興盛歷史的寫照,以福建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more
本書是著名史學家、宋史專家虞雲國先生的名著《細說宋朝》的插圖本。本書以《細說宋朝》為文本底本進行了必要的更新和修訂,更為突出近年來學術界普遍認同的“大宋史”的概念,配以豐富精美的插圖。以“講史”...more
沈括在科技史領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將其還原到歷史語境,便會發現,作為一名傳統意義上的士大夫,他其實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從“王安石新政”的參與者,到淪為“新法叛徒”慘遭流放。...more
中華文化的根底在五經,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四書涵養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諸子以及儒釋道的爭鳴,表現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內在張力與融合取向。中華文化的核心問...more
金元易代之際,華北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問為代表的中原士人階層也面臨著空前的精神危機。如何在新朝體面生存?如何敘寫亡國的正統論?如何安放亂世理想?如何背負易代責任?本書作者以近...more
1000年前的宋朝人過著富有現代氣息的小日子。他們養寵物、插花、點茶、叫外賣,甚至用上了進口貨;平日裡看看體育比賽、逛逛瓦舍勾欄,節假日出去旅遊,夜生活也很豐富……這樣的宋朝,你有沒有興趣穿越回去...more
歷史的選擇是如何做出的?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因為歷史背後的發展邏輯擁有超乎人們一般想象的複雜性。本書透過講述從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重要歷史進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more
“朝天錄”是朝鮮使團出使明朝後留下的使行紀錄,大量記述使團成員的沿途見聞,是研究明代北中國的珍貴史料。特別是,其中包括不少對驛路、城池、關隘、名勝等各類地理景觀的記載,這使得系統運用“朝天錄”研...more
本書稿對十六國時代部分政權和北魏王朝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特徵及動向進行了極為全面和有創見的考察,對於史料的解讀和運用亦示出了相當的功力。除了文獻資料以外,作者還將自己實地考察的經驗運用到論述之...more
《易傳·革》有雲:“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如果將戰國七雄比喻成七匹猛虎,那麼其中的趙、魏、韓三虎都是從春秋晉國的同名卿族演變而來。 本書充分利用《左傳》等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的豐富材料,聚焦于春...more
西周以蕞爾小國取代商崛起渭上,開八百年基業,肇華夏意識端倪,創華夏文化本體,成華夏社會基石,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本書圍繞“華夏國家”的形成這一中心議題,整合考古、文獻、金文三方面...more
甲午海戰慘敗,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洋務派失勢,以變法圖強為口號的維新派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變法運動,然而各方勢力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暗中較量,變法最終以宮廷政變收場。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的初衷不知不...more
在這部關於民國初年歷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謙德巧妙地抓住了當時“每天必開會,開會必演說”的現象,從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敗問題。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廣會館演講台上的風波為樞紐,分別...more
由此,作者在書中詳細地分析了漢代農業的種種情況:政府解決人口與土地問題的措施,土地成為被追逐的財富,農民的生計,農業資源,耕種方法與技術,農作之外的選擇等。作者強調,中國精耕細作式農業以及以...more
本書為有關“古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各個轉折點”之學術論文的合集,由許倬雲先生從其經典作品《求古編》中選擇篇目重新編排,聚焦漢代以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從周人的興起與社會變動、周代的社會與生活、秦...more
他是博學多才、品貌逸群、仕隱兩兼的趙孟頫 他是雄才偉略、知人善任、文武兼修的忽必烈 本書描繪了13世紀中華大地宋亡元興、“臨安之降”的歷史變局中,以趙孟頫、錢選、文天祥、牟應龍等為代表的南宋士人忠...more
本書以從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約半個世紀的中國為主要舞臺,以這一時期知識份子的思想軌跡和精神世界為主要課題。在這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對外關係由朝貢體制轉換為條約體制,而且面臨著被瓜分的威脅。...more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實際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184年)到三...more
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宋末元初的崖山海戰。這是一場決定王朝興替、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著名戰役。1279年,蒙古軍隊與南宋軍隊在廣東新會崖山海面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最終南宋軍隊落敗,南宋末帝趙昺並...more
本書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可謂許倬雲先生中國古史及文化比較研究之“門徑”。上編“社會與國家”,作者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從地理環境、農業經濟、國家形態、思想方式等角度,回溯華夏中國熔鑄、成型的歷程,並...more
《陳寅恪六朝隋唐史論》以陳寅恪先生在史學領域的著述為基礎,選取其史學專著與歷史論文集中最具學術價值、最可反映其治學成就的精華篇章,編為一冊,約計25萬字。選目出自《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more
從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經歷秦、西漢、新莽、東漢的歷史階段,人們通稱“秦漢”。統一的實現,帝制的形成,新的文化形態的出現,後來有學者稱之為“天之變局,至是始定”。秦漢人怎樣使歷...more
本書是一本饒有趣味的近代上海歷史讀物,聚焦西藏中路、南京西路附近的20個地標建築,如上海最早的馬路靜安寺路、同濟大學的發祥地寶隆醫院、保持紀錄半個世紀之久上海第一高樓國際飯店、“遠東第一影院”大...more
本書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力作,它將帶您穿越回漢武帝的時代,揭開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陽謀”的推恩令背後的神秘面紗。它不僅重現了推恩令的誕生背景和實施過程,更從政治、經濟、文化多角度剖析了其對西漢...more
秦末,大澤鄉起義拉開反秦序幕。巨鹿之戰,項羽一戰而成西楚霸王。秦由此亡。劉邦先入關中,卻在項羽的分封中備受壓制。項羽東歸。劉邦即東出襲取彭城,開啟楚漢戰爭。 劉邦拜韓信為將,以彭越為援,策反...more
“制詔敕劄”,是本書用以概指宋代皇帝、宰相所發各種命令文書的統稱。相關文書包括麻制、書詔、敕牒、劄子等多種類型,文獻中指稱的概念繁複淆亂,給研究者準確、深入理解史料帶來不少麻煩。 本書盡力搜討...more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心態史視閾下的秦史研究》力圖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將有關秦史的個體心態與群體心態的研究結合起來。秦的發展歷程獨特而充滿衝突與變化,對其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more
本書以民國時期一位普通上海青年顏濱的日記為中心,還原其日常生活。在顏濱日記中,普通民眾心系前線、積極抗爭的愛國情懷,頑強生存、不甘墮落的律己品格,勤奮學習、自辦刊物的進步意識均被清晰書寫,這...more
“神聖漢帝國”的證成,關鍵在於深掘當時人的感知和體認,本書即是圍繞原始道教的成立、漢魏禪代的發生與漢家秩序的崩解所展開的一次“心靈考古”。為消弭“漢家”構造中的家、國對立,讖緯以其超驗的神聖敘事“...more
古建築學家、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專業講解故宮六百年營建歷程。從元明建都到清朝改建,直至當下的修繕保養,跨越六百年,看盡故宮前世今生。 全書從故宮的營建歷史、建築藝術以及保養維修三個方面,全方...more
《眾生百態:清代刑科題本里的“打工人”》一書從營生分類,描述了清朝刑科題本檔案中“剃頭匠”“木匠”“鐵匠”“篾匠”“開豆腐店的小業主”“挖煤的”“茶農”“演戲藝人”等從事多種職業的勞動群像,梳理他們在糾紛中反...more
公元6世紀中葉,南朝梁武帝蕭衍統治末期,門閥士族腐化墮落,各種社會矛盾已空前激化。被梁武帝收留的東魏降將侯景起兵叛亂,撕開了梁王朝太平盛世的遮羞布。 本書以侯景之亂為切入點,在細節再現這一歷史...more
二十四史上起黃帝時期,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普通人即使想讀也苦於讀不完、讀不懂。 本系列精選二十四史名篇佳作,用現代語言講述重要歷史人物及事件,帶你不知不覺通曉二十四史!...more
《大明律》頒佈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條,分為七篇、三十門,它上承《唐律》,下啟清律,是一部中國古代法典沿革史上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內容和立法技術既融合了歷代律典的成就,又為適應當時...more
上海漢口路,東起外灘,西至西藏中路,全長約1500米,一百多年來,漢口路承載過近代風雲,見證過上海成長,留下過無數前人的足跡,書寫過篳路藍縷、波瀾壯闊的奇跡。上海漢口路不僅是報業街,還是海關街、...more
東巴是東巴教的祭司,被視為“智者”,是納西族和摩梭人的知識分子。在村民眼中,東巴德高望重、無所不會,既負責主持宗教儀式,也肩負守護鄉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古老的摩梭村落油米村位於離麗江約300...more
《抗日中堅:八路軍的故事》一書,主要講述抗戰歲月里誕生的八路軍的故事。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各路英雄齊齊登場,各色故事一一陳說,既有將帥風範,又有熱血傳奇,既有殺敵大捷,又有軍民魚水情。在這本...more
本書是一部散文體回憶錄,記述了作者從幼年直到1979年參加高考的人生經歷。伴隨著對成長經歷的敘述和生活空間的變化,作者回憶了虹口吳淞路、四川北路、海甯路一帶,黃浦南京東路、漢口路、浙江路一帶的街...more
曾公亮是宋代閩南泉州人,北宋名相。在泉州,曾公亮是第一位登上相位的閩南人,為後來的閩南文人學士樹立了鮮亮的形象。泉州作為宋元時代的世界大港,曾公亮及其家族生於這個歷史大時代,對當時的社會進步...more
17—18世紀,西方設計史上曾流行過一種特殊的裝飾風格,稱為“中國風”或“中國趣味”(Chinoiserie)。這種風格在18世紀後期衰退,但其餘韻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國外銷藝術品對歐洲裝飾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more
本書是作者近幾來在金元明清史學方面研究論文的選集,從近八百年大歷史(金元明清)中選取幾個涉及喪葬、巡遊、築城、賑濟、傳說等方面內容的歷史話題,由點至面,以小見大,並嘗試跨越多個領域,如歷史學、...more
財政困局、政治失序、官場腐敗、災異頻仍、社會風氣畸變……晚明氣象,終入死局。 對軍政大事,崇禎皇帝心急如焚、左支右絀,大臣們卻集體緘默,當中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明朝的貨幣政策如何加深了政治、社會...more
這是一本白話宋史之作,完整描述了從五代時期趙匡胤從軍開國至南宋滅亡的三百多年歷史。圍繞宋朝十八位皇帝,展現宋朝歷代的宮廷內鬥,對外征戰等一系列事件;詳細描述了皇帝、外戚、權臣之間的權力鬥爭,...more
本書以神策軍為邏輯切入點,分別以神策軍的創建及其演進、宦官集團與內廷皇位之爭、宦官集團與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團與地方政局為四個邏輯層面,從內廷到外朝,從中央到地方,逐層討論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諸...more
《大齊》系列歷史小說共分四部,分別為會盟天下、稷下學宮、失國複疆和河海匯流。本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寫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面對王室式微、禮崩樂壞的局面,放眼天下,對內採取革新強國戰略,富...more
天啟一朝,內憂外患迭起,大明王朝步入歷史的十字路口。中興還是毀滅,歷史拐點上的大明王朝面臨著空前的生死抉擇。 在這個晦暗不明的歷史時期,充斥着朋黨爭鬥的刀光劍影。東林黨崛起,閹黨坐大,諸多朋...more
原初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模樣的?黃帝是怎麼誕生的?伏羲女媧為什麼是蛇身?蚩尤真的騎著熊貓打仗嗎?“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舜是如何奪取堯的江山的?新商王為何總愛遷都?商紂王真的如《封神榜》中那般昏庸無道...more
《坤輿圖說》的內容,卷上為自然地理常識,卷下的內容,多為人文地理方面,關於五大洲的記述,多采自《職方外紀》而略加新說。 上卷包括:地體之圓、地球南北兩極、地震、山嶽、海水之動、海之潮汐、江河...more
本書以大量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歷史圖片為寫作線索,將舊日影像的研究脈絡與晚清歷史緊密相連,給讀者勾畫了一幅躍然紙上的晚清社會圖景:跟隨作者風趣的行文和一張張精心挑選的老照片,我們看到...more
本書為批判性思維及研究實例,借提問來導引連綴全篇,寓啟發思考於輕鬆有趣的敘述之,通過對《項羽之死》的實例剖析,讀者可窺見《史記》是如何將歷史記述和文學書寫融為一體,如何通過傳主人物的生平命運...more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綢之路雖因政局動蕩而有過短暫中斷,但仍有一定發展,與中國有官方來往的國家數量遠超漢代,交往也更為頻繁。魏晉南北朝時期絲路交通路線有所變化:陸路方面,在中段,除原有的沿塔里木...more
北宋真宗朝在歷史上除了澶淵之盟,戲劇性事件很少,但在王瑞來先生看來,這看似平平無奇的二十幾年,卻是中國政治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典型年代。宋太宗大規模開科取士,積累了能量巨大的士大夫階層。到了宋真...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