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圍繞三星堆文明考古發掘,邀請國內一流考古學者,對三星堆文明展開全方位研討。本着物證優先的文化原則,上編圍繞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考古器物的文化破譯展開。下編圍繞文化大傳統中的祭祀儀式問題展開...more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論集》一書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學平台和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的成果結集。本次研討旨在組織禮學研究者,以解釋文本構成...more
今天的名物研究,簡而言之,就是將出土或傳世實物與文獻互證,研究與典章制度、古代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器物的名稱和用途,確立名和實之間的關係。 可以說,這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more
蒙古民族,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與廣袤的蒙古高原緊密相連,孕育了獨特的草原遊牧文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不僅深入探討了蒙古民族及其聚居區的地理和文化特色,追溯了蒙古民族的起源和發...more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歲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歲祭是對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異族神、自然神的一種常祀。 採用董作賓的五期分法結合陳夢家的蔔人分組法對收...more
在現代考古學于19世紀誕生之前,人類的“准”考古實踐已經源遠流長。至少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對遺跡的好奇就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展開。若將考古理解為對遺跡的探究,那麼它...more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為解開心靈之謎而努力。究竟我們的心靈和意識等心理現象是如何從物理特徵的大腦轉化而來的?本書作者格奧爾格·諾瑟夫(Georg Northoff)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研究,提出了一種世界-大腦關...more
《人類學研究(第18輯)》承襲往期風格,以楊彬教授(Paul Kendall)用中國實踐對話列斐伏爾空間思想的重磅文章作為開篇,開啟“時空交錯下的文化遺產”專欄。專欄長文各有千秋,從不同面向切入“文化遺產”的保護...more
一書直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尖端考古學不再遙不可及。 著名考古學家王巍,用大師級筆法再現隱於地層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親自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發現:浙江餘杭良渚,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more
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遺存,陳列在中華大地上的歷史遺跡是華夏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璀璨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通過文化瑰寶講述華夏文明故事,是本書的出發點。 在整體構架上,本書沒有採用通常的以...more
這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學術普及讀本。作者用散文化的筆調,分門別類地介紹了陶器、青銅器、磚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飾、金銀器、瓷器等極具代表性的中華文物,講述它們的誕生與發展演變,及其...more
本書彙集了作者王銘銘近二十年來以學術史為主題所做的文章和演講,以期為“人類學中國化”這一命題提供回顧與展望的新角度,整體性地展現一位人類學學者探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世界視野的知識體系的過程。...more
思索人類社會的命運時,我們總會借助大曆史的廣角鏡頭。可耳熟能詳,甚至被默認為公理的人類發展敘事——從人人平等的狩獵採集小游群到現代民族國家,歷經“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國家起源”等關鍵節點——真的反...more
從“晉江模式”到“晉江經驗”,再到“晉江奇跡”,廣大晉江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是家鄉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一個碑刻就是一部凝固的歷史,也是捐資者留給家鄉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傳承弘揚發展“...more
《不可錯過的敦煌》為“不可錯過”系列的新書,由敦煌研究院館員殷博寫作,本書專註于敦煌石窟(以莫高窟與榆林窟為主),先講述石窟藝術、歷史,再以洞窟為線索,精選每個洞窟的“不可錯過”的景點,講述藝術細...more
當今世界,考古證據的解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批判性研究。考古學反映我們對過去的瞭解。本書的重點是我們如何使用考古數據來敘述和解釋人類文明的歷史。 從人類進化和智人傳播研究的發展開始,我們沿著一條...more
藝術是生活的再現,文物更是。每件文物,都在講述一個久遠的故事,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當初的工匠,在一琢一磨、一鑿一刻、一筆一劃中,也把當時的社會、社會中的人、人的情感、信仰、審美都融入到他們的...more
本書是曹操高陵考古發掘報告出版之後第一項關於曹操高陵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園和陪葬墓等關鍵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關研究的發展歷程,各種質疑觀點的真實情況,相關畫像石、卞後墓葬和曹...more
本書專註于龍門石窟,先講述龍門石窟的地位、藝術特色,再以洞窟為線索,精選每個洞窟的“不可錯過”的景點,闡釋其藝術細節或背後故事。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度游石窟,讓無學術背景的遊客能也真切感受到敦煌...more
《百工里的人類學家》並不是一本嚴肅的人類學理論書籍,而是作者基於個人的教學與社會實踐經歷,通過整理與設計師、民宿經營者、舞者、獨立書店老闆、廚師等形形色色的人進行對談與交流的內容而編寫的一本...more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共49篇,由西漢禮學大師戴聖所編。全書有的記述古代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有的通論禮儀或學術,有的記述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等雜事,有的記述古代格言,有的用來解釋《儀禮》。...more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梁思成先生認為龍門盧舍那大佛“不獨為龍門數萬造像之最偉大、最優秀者,亦唐代宗教藝術之極作”。龍門石窟是古代中華文明巔峰期的...more
百年考古,尋脈歷史,探源中華。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考古公開課》欄目特別策劃出版《百年考古大發現》節目的獨家授權原著作品。 《百年考古大發現》聚焦20世紀以來的國內...more
本書以輕鬆詼諧的口吻,似閑話家常一般,按書法、繪畫、陶瓷、青銅、雜項等類別將台北故宮博物院十余件網紅文物及相關文物進行分類講述,娓娓道來它們背後的歷史與傳說,並從藝術史角度對其價值進行評述。...more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關於繪畫、木材及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文物的歷史、早期保護試驗等方面,在文物保護和修復技術與方法方面的討論則非常簡單。 但在今天,優選的科學分析方法較為...more
凡是到過敦煌莫高窟的人,無不驚嘆敦煌藝術的燦爛輝煌,但大家在瞻仰莊嚴肅穆的佛菩薩像、觀賞壁畫中多姿多彩的飛天時,並未真正體味到敦煌藝術的精彩。敦煌之所以精彩,不僅是因為敦煌藝術中塑繪了大量形...more
本書的大背景是中國考古“走出去”——在過去的十餘年中,中國的一些大學和文物考古機構陸續走出國門,由周邊國家開始,逐漸走到了遙遠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國開展考古工作,漸成燎原之勢。 為什麼要發掘...more
古代西域都住着什麼人?西域的“三大男神”是誰?克孜爾石窟有哪些獨特之處,它後期是如何衰落的?石窟里的供養人都是哪些人?阿艾石窟里挖出來的“拳頭”是誰的?…… 教育部長江學者、考古學家、敦煌學專家寧強教授...more
尋蹤流散的中國文物,鑒賞海外盛世遺珍。上篇記述10個歷史大事件,鉤沉海外國寶曲折流失真相。上海大學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平教授,歷時三十余年載踏訪全球,尋蹤覓跡,追索中國文物一個半世紀...more
本書是作者在廣泛閱讀寶卷文獻的基礎上,對無錫、靖江、張掖、酒泉存在的宣卷做會活動進行田野考察,結合田野作業,從禳災救劫與天書傳統,禳災的詩學特徵、藏卷、抄捲動機、寶卷儀式的神聖場域,功德修煉...more
中國舊時鄉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鄉居的生活,鄉愁的眷戀,兒時的記憶,隨着工業化的深入漸行漸遠。《過去的鄉居生活(典藏版)》記錄了一件件陳年舊事,描繪了一幅幅風情畫卷,近三百個鄉居生活場景,能...more
本書從原始、基本的宇宙觀入手,解讀了東、西、南、北四向及衍生的四維、四季,橫豎交錯的十字及衍生的卍、卍等符號的人類學意義,並以基本的數位模式及其神聖的文化構型為依託,追究原始物態的宇宙意象。...more
中國古代神聖建築包含的文化資訊非常豐富,其建築物組成一套“天人合一”的符號系統。本書從最初的禮制性建築“大房子”入手,分析了居室中火塘、灶、中面等的演化,解讀了祭天祀地的國丘、方丘,社等的構築,...more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對原型概念的來源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含義進行考察,梳理與原型相關的哲學和人文科學現象,對現代原型理論的生成過程與人文科學的關係進行全面分析,重點對以榮格為代表的原型理論進行...more
《文化人類學(第7版)》為該書的近期新版本,全書包括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關注不同的問題。該書將規模和權利作為組織原則,從比較人類學視角,借鑒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民族志案例研究,探討了人類生存...more
本書以作者的父親、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工作的重要參與者莊嚴(1899—1980)的個人經歷為核心展開敘述,作者依憑《莊嚴日記》《華嚴洞圖卷》等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童年記憶,鋪陳了動盪年代故宮同仁及家屬...more
本書是“那些年,那些錢”第二部,主要聚焦古今錢幣文明的傳承與實踐,由作者近年來書寫的60余篇文章精選而成,分為認知篇、撿漏篇、江湖篇3個部分。內容既有錢幣知識,又有撿漏奇遇,既有江湖風雲,又有市...more
本書運用並借鑒了生物學的分類方法,參考地質學、年代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中國舊石器時期打制石製品進行類型學的探討,將類型學方法應用於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整理的全過程,在遵...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