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遺址是一次特殊的考古發掘,前所未有,場面宏大,方法獨特,收穫豐碩,意義重要。2017年江口沉銀遺址發掘啟動,創造性地採用江面圍堰的考古方式,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截至2023年遺址已...more
1974年3月,秦陵兵馬俑破土而出,震驚中外。1976年3月,秦俑坑中的兩件陶俑和一匹陶馬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古代青銅器展”在日本東京展出,拉開了兵馬俑出境展覽的序幕。到2023年底,秦兵馬俑已經走進49個國家...more
本書借助人類學、藝術學等相關研究範式,以福建德化一個民間陶瓷窯口為切入點,從新舊技術知識體系間的關係視角考察了中國東南一個鄉村手工業社區的技術適應、技藝變遷與文化轉型歷程,並提出“技術的本土...more
本輯圍繞三星堆文明考古發掘,邀請國內一流考古學者,對三星堆文明展開全方位研討。本着物證優先的文化原則,上編圍繞三星堆文明的起源、考古器物的文化破譯展開。下編圍繞文化大傳統中的祭祀儀式問題展開...more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文獻和莫高窟保存的藝術品,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每一個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讀者應當熟悉的內容。本書在包涵敦煌學範圍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紹敦煌學的論著,同時吸收前...more
《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論集》一書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學平台和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的相關學術研討的成果結集。本次研討旨在組織禮學研究者,以解釋文本構成...more
今天的名物研究,簡而言之,就是將出土或傳世實物與文獻互證,研究與典章制度、古代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器物的名稱和用途,確立名和實之間的關係。 可以說,這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more
新年祈福,上巳祭黃帝,清明祭祖,七夕乞巧,中秋團圓,重陽敬老,那麼,端午呢?是防疫。以驅邪禳災為主題的端午節,作為中國特色的衛生防疫日,完美地體現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天人和諧觀念,既具有民族性,...more
蒙古民族,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與廣袤的蒙古高原緊密相連,孕育了獨特的草原遊牧文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不僅深入探討了蒙古民族及其聚居區的地理和文化特色,追溯了蒙古民族的起源和發...more
本書是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做了很多修訂工作。本書共14章,首先對中國民俗文化進行綜合概述,然後從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交際禮儀民俗、歲時節日民俗、生產商貿民俗、社會組織民...more
《敦煌寫本文獻學(增訂本)》是張湧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獻研究的結晶,系統梳理了敦煌寫本的語言特點和書寫特例,構建了寫本文獻學的理論體系。本書回顧了敦煌文獻的發現與整理史,詳盡探討了寫本文獻的形...more
編者本著突出專業優勢、打造精品課程的教材編寫理念,將書畫裝裱與修復專業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至此。期望給予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本科生、乃至廣大字畫文物愛好者一定儲備量的通識性知識,並增添部分...more
《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記述中國現代37位著名學者、作家、文化人曾經讀過、收藏過的西文書,這些書後來都成為作者的收藏。在中國,對古籍的研究、書寫自來多矣,而對近代以來境內流傳的外文...more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歲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歲祭是對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異族神、自然神的一種常祀。 採用董作賓的五期分法結合陳夢家的蔔人分組法對收...more
在現代考古學于19世紀誕生之前,人類的“准”考古實踐已經源遠流長。至少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對遺跡的好奇就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展開。若將考古理解為對遺跡的探究,那麼它...more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為解開心靈之謎而努力。究竟我們的心靈和意識等心理現象是如何從物理特徵的大腦轉化而來的?本書作者格奧爾格·諾瑟夫(Georg Northoff)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研究,提出了一種世界-大腦關...more
《人類學研究(第18輯)》承襲往期風格,以楊彬教授(Paul Kendall)用中國實踐對話列斐伏爾空間思想的重磅文章作為開篇,開啟“時空交錯下的文化遺產”專欄。專欄長文各有千秋,從不同面向切入“文化遺產”的保護...more
《清俗紀聞》是日本寬正17年(1799)刊印的記述清朝乾隆時代中國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民間風俗、傳統習慣、社會習尚等的一本調查紀錄。全書分為年中行事、居家、冠服、飲食製法、閭學、生誕、冠禮、婚禮、賓...more
“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這首兩千多年前中華先民歌詠婚姻的詩句,傳誦至今,寄託著人們對婚姻的美好嚮往。 婚姻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婚姻形態的演...more
《瓜飯樓外集》共15卷,主要收錄馮其庸先生為研究學術問題所搜集的有關歷史文物、文獻和作實地調查時所拍攝的歷史遺跡和史料照片,及馮先生所收藏的珍貴文物、名家翰墨、師友信劄、近現代名家篆刻,以及作...more
一書直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尖端考古學不再遙不可及。 著名考古學家王巍,用大師級筆法再現隱於地層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親自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發現:浙江餘杭良渚,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more
你知道嗎?我們智人的基因構成中,有一部分來自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那麼,這些人類近親,和我們一樣聰明嗎?都是人類,我們為什麼,如何不同?我們可以和他們交談嗎?這些問題與“我們來自何處”(from where...more
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遺存,陳列在中華大地上的歷史遺跡是華夏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璀璨華夏文明的實物見證。通過文化瑰寶講述華夏文明故事,是本書的出發點。 在整體構架上,本書沒有採用通常的以...more
如果說我們與時間的關係是存在的基礎經驗,那麼年齡只是一種被社會切割的時間概念,因為年齡根本無法確實體現我們與時間的真實關係:青春未必歡愉健康,年老也未必衰竭哀傷。歐傑透過年齡這個表面看似客觀...more
我們一生當中,偶爾會遇見意想不到的幸福,這些短暫的幸福足以抵抗風暴與潮汐的侵襲,永遠留存在記憶里。這是一些日常瑣細卻意義深遠的幸福,它們涉及關於個體孤獨、過去未來、人我關係、肉體感官以及時空...more
這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學術普及讀本。作者用散文化的筆調,分門別類地介紹了陶器、青銅器、磚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飾、金銀器、瓷器等極具代表性的中華文物,講述它們的誕生與發展演變,及其...more
本書彙集了作者王銘銘近二十年來以學術史為主題所做的文章和演講,以期為“人類學中國化”這一命題提供回顧與展望的新角度,整體性地展現一位人類學學者探尋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世界視野的知識體系的過程。...more
趙廷隱墓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青龍村一組,2010年11月~2011年6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出土墓誌和買地券明確記載墓主人為後蜀宋王趙廷隱。趙廷隱卒於後蜀廣政十三年(950年)冬,葬於廣政十四年(951...more
思索人類社會的命運時,我們總會借助大曆史的廣角鏡頭。可耳熟能詳,甚至被默認為公理的人類發展敘事——從人人平等的狩獵採集小游群到現代民族國家,歷經“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國家起源”等關鍵節點——真的反...more
古籍善本影印。北宋建隆中,聶崇義根據世傳六種三《禮》舊圖,參互考訂,撰成《新定三禮圖》,表上之。共20卷。卷1—19依次是冕服圖、後服圖、冠冕圖、宮室圖、投壺圖、射侯圖、弓矢圖、旌旗圖、玉瑞圖、祭...more
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始終深情勉勵、殷切期望,指出“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國、在國際上都有積極意義”,為內蒙古量身定製了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 以習近平同志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關心關注內蒙...more
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始終深情勉勵、殷切期望,指出“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國、在國際上都有積極意義”,為內蒙古量身定製了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 以習近平同志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關心關注內蒙...more
“大團圓的結局、大團圓的意向、大團圓的人生理想,是中國文化的情結……”正因為圓滿的月亮,與人間情感生活有了這樣密不可分的聯繫,我們的詩人才會發出“月是故鄉明”的感慨。 在一年的時序中,中秋節所在的...more
《紋章的秘密》一書着墨于紋章的歷史演變、紋章的圖案與色彩、紋章術的規則等內容。紋章誕生於12世紀的戰場上,后流行於整個西方社會,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莫不使用紋章來彰顯身份。紋章在17世紀...more
本書是清人研究《禮記》的代表作。作者在鄭玄《禮記注》和孔穎達《禮記正義》的基礎上,博采宋、元以來各家之說,不僅對字句進行充分詮釋,而且對典章、名物、制度詳加考證,還對宋代理學有所闡發,為想要...more
本書介紹的是感官的運作——不止視聽嗅味觸五感,也不止人類的感覺。作為身處研究一線的生物學家,作者利用感官生物學的新近發現,用生動的筆觸和富有奇趣的案例,揭示了人類如何與環境、與彼此進行感覺交互...more
一夜之間,莫高窟敦煌壁畫全部消失,不見蹤影。肖小笑進入華夏秘境,尋找失蹤的壁畫的線索。他經歷了大沙漠的嚴酷環境,絕處逢生,來到敦煌古城、藏經洞,破解飛天壁畫中所暗藏的密碼,併為保衛敦煌與前來...more
出組卜辭絕大多數為祭祀卜辭,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卜辭,如“卜王辭”、“王出行”“王西言”卜辭等。 本書在分類與斷代的基礎上,主要對殷商祖庚祖甲時期的人物事蹟、喪葬禮儀、出組一類卜辭的年代上限、新見賓...more
本書對各時期的石刻詩歌進行了整體分析。尋找其特色,總結其特徵;除此之外,還對代表作家以及重要的文學現象進行了研究;對唐代韓愈與潮州石刻之淵源進行了分析,對宋代石刻題名進行了深入挖掘;元代因其...more
《不可錯過的敦煌》為“不可錯過”系列的新書,由敦煌研究院館員殷博寫作,本書專註于敦煌石窟(以莫高窟與榆林窟為主),先講述石窟藝術、歷史,再以洞窟為線索,精選每個洞窟的“不可錯過”的景點,講述藝術細...more
本書是敦煌歷代圓光復原圖集。圓光是敦煌圖案的集中、綜合表現形態,是敦煌圖案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本書彙集了從南北朝到元代各個歷史時期敦煌圖案中圓光的代表作,有完整圖案,也有局部放大,有專業的...more
當今世界,考古證據的解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批判性研究。考古學反映我們對過去的瞭解。本書的重點是我們如何使用考古數據來敘述和解釋人類文明的歷史。 從人類進化和智人傳播研究的發展開始,我們沿著一條...more
藝術是生活的再現,文物更是。每件文物,都在講述一個久遠的故事,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當初的工匠,在一琢一磨、一鑿一刻、一筆一劃中,也把當時的社會、社會中的人、人的情感、信仰、審美都融入到他們的...more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本書運用考古材料,實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more
本書為“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新品種。 全書從考古學是怎麼來的、考古學何以可能、考古學在做什麼、考古學與你我四個部分講述考古學學科的簡史、內容、實踐與應用等方面,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地向公眾普...more
從“晉江模式”到“晉江經驗”,再到“晉江奇跡”,廣大晉江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是家鄉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一個碑刻就是一部凝固的歷史,也是捐資者留給家鄉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傳承弘揚發展“...more
在這本書里,你能看到古人在水邊祓禊祈吉、蘭亭宴飲雅集,在自然山水中同慶春日歡歌;也能看到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人們唱山歌、拋繡球、搶花炮、趕花街,吃特色美食,在盡情歡歌中傳承交融共生的民族文化...more
烏梁海為蒙古一古老又重要的部落,其對蒙古起源、蒙古民族的形成和整個蒙古歷史發展進程都有著重要影響。烏梁海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複雜的變遷歷程,對它的研究是蒙古史中的難點和重點。本書從烏梁...more
本書是曹操高陵考古發掘報告出版之後第一項關於曹操高陵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園和陪葬墓等關鍵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關研究的發展歷程,各種質疑觀點的真實情況,相關畫像石、卞後墓葬和曹...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