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加坡旅遊,除了享受美食、逛街購物,你可曾駐足美術館和博物館?生活在新加坡的你,能感受花園城市國家的文化藝術氛圍嗎?《藝遊獅城:翻看新加坡美術手帳》是學者作家衣若芬書寫新加坡的最新力作。 ...more
當你緩緩地走時,你會感覺空氣、 陽光、還有周遭所有的東西都會放大。——林麗珍 在泛靈的宇宙觀裡,人只是所有萬物中之一物,而這些物之間有著關係性的聯繫,這些聯繫不是在象徵或形而上的層面,而是...more
AI時代已經來臨! 然而,即使科學界霍金、尤其AI教父辛頓,甚至全球化企業界大亨馬斯克,紛紛以各種不同公共方式疾呼,人類應重視AI發展對全人類之危險乃至世界性危機!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自2020年起舉辦...more
本書著重探討客家文學中的語言、族群、性別與歷史敘事,這些主題都是臺灣豐富多元的展現。臺灣在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啟發了一波又一波的本國語文復振過程。 解嚴後的臺灣,各族群重新思考文化...more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展覽敘事的專書 當代博物館為何越來越重視展覽敘事?何為展覽敘事?展覽又如何說故事?有什麼文本限制與特性?觀眾如何看待與接受展覽敘事? 當代博物館展覽運用敘事手法的現象日益常見,...more
圓是自然界與生活上常見的美妙形狀,它是神賜給人類的寶貴禮物,人自古以來就致力於瞭解其性質。要瞭解圓,就要瞭解圓周率,這個反應它的一個重要常數,小學時老師告訴我們圓周率是3.14,長大一點以後精確...more
這本書始自高中數學學科中心舉辦的數學教師雙語教學研習教材,以108篇短文串起中小學課程範圍內的數學中文與英文術語——也就是書名所指的數學英文關鍵詞;網頁上搭配各篇文字的朗讀音訊,提供這些關鍵詞的...more
傳統之「上嫁」邏輯或是經濟理性考量常常是一般理解臺灣與東南亞籍配偶之間所產生跨國通婚的框架,本書的印尼婚姻移民即是在如此的視角下遭受臺灣社會的「觀看」。 然而,事實上通婚不只對於結婚雙方來說...more
東臺灣除了自然與孤立地理位置的特質外,相較於臺灣其他地區,東部的人口結構、信仰、族群、物質文化、衣著、食物等日常生活與社會組成都有其獨特性。本書聚焦於東臺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的互動,以歷史過程...more
臺灣首位本土中醫院士,致力針灸科學化名聞國際 穴位針灸醫術聞名海內外,編寫中醫界鉅著成典範 故事從彰化秀水農村一間紅磚屋說起 送報生、搬磚塊工人、酒家boy 成為國際級中西醫結合之父、中央...more
「謊話連篇,哀鴻遍野,這一段歷史如何能不重寫?」 本書聚焦於中國廣西,在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甚至延及1980年代初的時間範圍,並且聯繫全國在此時期的形勢與事態,考察了此時期諸多重大的歷史現...more
一本完整論述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的寶典 6個法制時期.11萬字.23則圖表詳實說明 ▲作者花費四十餘年研究文化資產之心得總整理 ▲以法制為基準,依編年史將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歷程分為六個時期 ▲大專...more
首部研究孟德爾頌宗教作品專書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國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其管弦樂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及鋼琴作品都是音樂會的經典曲目。孟德爾頌的家族宗教信仰為猶太...more
政大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教授 吳思華博士繼《策略九說》之後的最新力作 梳理人文創新理論脈絡,解析67個實務個案 回歸在地關懷、以人為本、從心出發的新營運模式 為企業成長、組織管理、創新創業尋...more
本書論及幾個與文學有關的敏感字眼,尤其文明性(civilité)與文明(civilisation),皆承載著歷史包袱和陷阱。文明恐怕涉及殖民侵略的自圓其說,而文明性常令人想到教育強加的規範和保守立場。然而激起論戰並...more
深入學術倫理的脈絡, 打開中文書寫的肌理, 告訴你怎樣寫才不抄襲。 學術倫理為現代學術書寫之重要規範,歷複雜的演化,當代相關知識體系由歐美國家所主導,與中文學術書寫傳統在接受與適應上不免...more
學術華語發表系列之《學術演講入門》乃由臺灣聯合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UST)華語教師合力編撰。教材目標為增進在華語環境中求學和工作的非母語學習者學術語言聽解和表達能力。 本冊各...more
學術華語漫談系列之《學科主題漫談I》由臺灣聯合大學系統(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UST)華語教師合力編撰。教材目標乃為增進非母語學習者在華語環境中求學和工作之學術語言能力。 本冊各單元課文...more
近年來,台灣客家研究從台灣客家與「原鄉」懷舊對照的典範,移轉到台灣客家與各國「他鄉」的關切比較,形成「全球比較的新典範」。新典範包括台灣和在世界各地「他鄉」客家進行的「海外客家研究」。本書所...more
林沖是本國戰後第一位進入國際演藝影視世界的從業者,也是極少數在歌、舞、劇三方面都受過專業訓練的舞台全才。從一個至異鄉發展的無名外國人,最終成為名享亞洲的超級巨星,他的成功除了個人堅持的意志、...more
在地性別啟動的是地域社會裡意義系統的性別配置與秩序,規範行動者在多重結構交織下作為性別主體。在地社會的父系繼嗣文化與多重結構交互作用,從私領域到公領域影響深遠,包括場域文化、社會慣習、社會互...more
本書作為客語語言接觸之學術專書,特色與貢獻為強調語言的內部演變與外部接觸成分之間互協變化的機制,本書同時提出語言接觸理論新的思維模式,包括客語陰平調的來源、四海話的混同性、接觸鏈的可能性、客...more
學會基礎程式設計本是很簡單的事,但許多人花了好多時間學習,最後仍學得似會不會毫無自信,隨便給個程式題目,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對這些人來說,好像學程式與天賦有關,少了基因,就是學不來。其實這個觀...more
出自清朝「花部」戲曲的亂彈戲,來到臺灣已超過兩百年,因主要以北管音樂伴奏,半世紀以來也有人稱它為「北管戲」。由於迎神賽會的大量需求,臺灣亂彈戲曾經非常興盛,然而隨著觀眾喜好的轉變,亂彈戲逐漸...more
沿著臺九線,從臺北國家音樂廳到臺東卑南族部落,跨越古典/民間/流行音樂的藩籬,進行一場探索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之旅。 本書從2010年國家兩廳院製作《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討論出發,探討參與演出的卑南...more
藝術創作幾乎是不可教的,但有少數人卻不難自行學會。面對這種難以言傳的藝術及學術困境,本書力求從實作的方法論出發,反覆驗證:不去追求結果,結果自然成。 這本書並不巨大,但MPA卻是Presence(存在...more
這是一本有關台港電影的羅曼史,講述著台灣、香港從196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電影故事。它聚焦了台灣的台語片、國語文藝片、瓊瑤片,同時審視了後續的新電影及侯孝賢作品。本書也探視了香港的敘事片,探索香...more
客家族群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分散全球但又頻繁聯繫互動。因此,將亞洲、甚至全球客家作為一個集體,分析客家族群的散布、聯繫及相互隸屬力量,應具有認識論上的價值和政策意涵。 本書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more
數學是一種語言,一種非常精準的語言,人們使用數學語言與自然對話、與藝術對話、與文學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文化對話、與教育對話、與文明進展對話、與民主對話、與愛情對話。《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將引領...more
用生命感動生命,來自草根的創新力量,讓臺灣教育看見未來 這群教育創業家充滿熱情、懷抱理想,能務實開創、匯聚資源、解決問題,同時願意勇敢的實驗夢想、承擔責任、永續發展。他們正在開啟臺灣教育一...more
《緞子鞋》(1928)是法國詩人、劇作家、外交官克羅岱爾的畢生代表作。劇情主軸鋪展一段不可能的戀情,融歷史、政治、神學、哲學、歷險與神怪為一體,可謂廿世紀的「人世戲劇」,總演出時間長達12個小時,內...more
「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是一個難度很高的研究主題。因為日本帝國不斷的擴張,與當時已經遍佈亞洲的基督教會有著各式的互動關係。在研究上除需掌握日本官方的政策與治理的實務外,還要參酌到多語文、多檔...more
本書超越清代官修《明史》框架,上溯明末清初史家對明代史的建構與論述,拓展微觀檢視和宏觀評價明史學的視野。書中取擇八位具代表性史家,一一探析他們著史的真知灼見和偏見盲點,進而提出釐清史實和均衡...more
圖書館的本質是人類知識傳承與再造的一種儲備中介輔助機制,圖書館蒐集各種書寫紀錄、長期保存累積,再由求知者的閱讀領會,完成知識的傳遞擴散與深化再造,而提升文明演化的速度。 網際網路數位時代,...more
本書探討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的經學教育禮制,依受學期間、學成儀式與學成後再度研習三個階段進行論述。主要針對執教者(伴學者)、受業年齡及教材、教育儀式、講經集會、教育地點等,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如...more
本書開創性地運用巴里文化中的哲理──「交織」(Kotekan)與「得賜」(Taksu),輔以desa kala patra(「地-時-境」)為視角,結合民族誌與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從廣角的巴里島樂舞、人文、宗教與社會的綜覽,再聚...more
本書主要探討輻射在地球大氣系統中與大氣介質的交互作用,以及電磁的輻射傳送原理。除了輻射基本概念外,也應用基本輻射原理推導大氣中輻射的傳送方程,和在不同條件下輻射傳送方程的求解。書中除了探討輻...more
台灣擁有繁富的地質結構與沿海景觀,自然水岸與奇特地貌之美,令人驚豔,在藝術創作的探索過程中,李君毅與台灣海岸形成心靈上的契合,發展出一系列具有本土在地性意義的作品,試圖在既有的創作風格與理念...more
有關臺灣與東亞的早期電影歷史研究,二十年來相關的研究成果並不多,其中朝鮮電影研究的中文書籍或論文迄今仍極為罕見。本書收錄十九篇包含臺灣與東亞早期電影史研究的方法論與新課題,以香港、臺灣、朝鮮...more
本書以條列式介紹常用的 python 語法,避免冗長文字陳述, 使你能快速抓住重點,縮短語法學習的時間,即使重新閱讀時也能很快回復記憶。 然而,程式語法不等於程式設計,撰寫程式首先要有明確的解題步...more
臺灣客家運動以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發行,及1988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為核心。臺灣客家運動三十年來,所獲致具體成果為: (1)設立「客家事務專責機關」,即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現已改制為客家委...more
融入語言及文化,附南北越口音聲音檔,聽說讀寫輕鬆學 實用口語 扎實練習 邏輯呈現 本書適用於具有基礎發音的初學者,書中以實用主題呈現,提供大量的聽力、閱讀、口說及寫作練習,以快速全面提升學習...more
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體、以「天道」為根源的典籍與經驗知識內涵,以及蘊含體知、氣化...more
全台唯一 發音攻略 融入語言及文化,附南北越口音聲音檔,自學也輕鬆 本書適用於零起點學習者,書中具有邏輯性及系統性歸類越南語的發音方法以易於外語學習者學習。 本書特色: ● 具有邏輯性、系統性...more
本書文章選自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2014年舉辦之第五屆中/英文為第二語言或外語之閱讀與寫作教學研討會論文。全書研討議題涵蓋課堂活動設計、學術寫作、新住民華語、漢字教學,以及語料庫之應用,集中 / 英...more
「客家認同」如其他「族群認同」一樣,是多面向的建構,為多種「制度性文化生活領域」共同呈現的綜合體。不同的歷史文化脈絡、政治經濟發展現況與族群互動關係,當會影響並形成不同的族群發展特色和不同面...more
本書以西歐早期的銅版圖像為起點,探討中國藝術如何傳入法國;並探索自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間,中國圖像在法國生活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分別通過銅版插畫、壁毯、陶瓷和紋飾等工藝藝術,瞭解其歷史淵源,並...more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是郭秉文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原著以英文撰寫,是第一本由中國人所撰寫的教育學論著。本書針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演變與發展,透過古代文...more
地理環境的阻隔、風俗民情的差異,加上刻板印象的影響,讓阿拉伯世界總是充滿神祕色彩,彷彿蒙上一層面紗,難以一探究竟。本書從深入的視角全面剖析阿拉伯人的食、衣、住、行、生活習慣、傳統價值,以及重...more
李斯特兩部神劇作品《聖伊莉莎白傳奇》以及《基督》創作於他在羅馬梵蒂岡成為低品階修士之時。《聖伊莉莎白傳奇》在他有生之年演出多次,得到多方喝彩,1873年布達佩斯慶祝他藝術生涯50週年紀念,首演神劇...more
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主題鮮明的節慶(festival),可凝聚社群共識、改善藝術環境、活化文化資產、帶動觀光產業等地方發展;在地方上舉辦大型的節慶,可發揮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的多重效果,成為城鄉擘畫者...more
社會創新能夠將社會累積的舊智慧與新發想的創意結合,以有效的方式滿足社會需求或改善社會問題,因此深受期待,其具體行動通常透過個人、團隊組織或是社會運動達成目標。本書整理最新研究發現搭配實際案例...more
【本書由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與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社會關懷」是基督宗教的重要教義,形成教會與社會密切的互動關係。自基督宗教入華以來,「社會關懷」引起極大的反響,一方面是有著各種慈善、愛心...more
【本書由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與遠流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本書主張從個人改宗經驗作為了解研究參與者的起始點,避免忽略其能動性與主體性,然而亦須關注個人一方面如何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則又透過自...more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世界裡頭存在一個饒富趣味的議題:繆斯之於藝術「超人」到底扮演何種角色?繆斯是否可能扮演誘發巨人創作動機的角色? 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是十九世紀西方重要的音樂發展,此一發展使...more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more
本書包括三部分,一、客家觀點與多元社會:分析客家運動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從客家史觀的角度來理解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構成的貢獻;二、族群記憶與客家認同:討論客家從「族類」到「族群...more
客家的定義,從開始就不是問「客家是什麼」,而是問「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區的客家,因其特殊的時、地、事而有不同的特色,進而形成客家內部或不同地區客家之間的差異性。由於客家族群的特質,我們...more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本書以「遊中學」的概念,將世界當作學習的行動教室,從旅程中與他者、異境的碰撞和邂逅,觀察不同城市的風貌、文化與創造力,了解到這些城市如何運用自身的文化底蘊、歷史資產及...more
法國的美學素養及生活品味一向令人嚮往,歷經長久的淬鍊與累積,「精巧細緻」的特色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當中,法式風格幾乎和「高級」畫上等號。而最能引領精緻優雅風尚、創造歷史文明的,首推宮廷文...more
人類社會經由建立姻親關係來結盟,是普遍存在的人群組織原則,漢人社會也不例外。然而,在一場婚禮正式舉行之前,透過前往二至三代母方娘家祖堂,舉行敬祖儀式以強化姻親連帶,可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more
《計算機概論十六講》是一本敘事體的教科書,作者以每講八頁的篇幅,講述電子計算機(電腦)的核心基礎知識,行文依循歷史的脈絡,連結日常生活的經驗,強調突破性創意的關鍵所在,並兼顧知識內容的認識與理...more
勞動基準法是影響台灣勞動市場運作、員工薪資、工時、退休制度、工作環境最重要的勞工法令。自1984年正式通過以後,該法執行已逾30年。2014年舉行的「勞動基準法30週年紀念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十二位學者...more
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累並且與時俱進。本書作者長期觀察美學與創新相關領域的發展與趨勢,從文創產業的推動機制、美食、文化、設計、美學與時尚、未來及人才等主題切入,探討文創產業的內...more
本書重新考掘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大敘述遮蔽的同志書寫(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權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如何支配中國的同志書寫和性別政治。本書指出曾經作為中國性愛藝術的「豔史」傳統敘...more
李君毅的藝術創作,秉持後殖民理論的批判精神,試圖在作品中建構一種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文化身分認同,既足以抗拒西方殖民主義的霸權支配,也能夠抵禦中國民族主義的威權控制。本書通過體認帝國文化霸權的宰...more
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安、行動與經濟,更逾越了人們道德的忍受度。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more
本書主要針對1990年代以降臺灣當代劇場部分的現象與作品,進行描述、分析、比較、詮釋與評論。關注的主題包括創作環境、編劇、改編、身體美學、表演訓練、展能表演、左翼劇場、帳篷劇、混搭美學、情感結構...more
1990年代登場的法國舞臺劇導演,無論取材、詮釋、表演策略,乃至於面對觀眾的態度均迥異於上個世代的作風,大大開拓了戲劇表演的領域。這一批新世代的導演雖未經歷六八學潮與政爭的洗禮,卻遍覽意識型態分...more
創新的發展在九○年代後逐漸成為顯學,創新思維,也成為全球產業升級、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本書引薦了「創新」相關著作,從更多元的觀點解讀創新理念,讓新觀念能夠與社會對話,不僅展現了管理思維的時...more
創業,就是一趟又一趟的英雄之旅,歷程中的各種磨練讓英雄具備充分的能力、智慧與武器,得以面對未來的所有挑戰。本書從心理學及人性的角度解析創業的可能動因,探討以人為本的思維對組織的構成與運作所產...more
傳教士入華以來,不但出版各種書刊、單張來宣教,同時還將其所見所聞以及所從事的宣教工作,以報告或書信的方式回報西方。傳教士的書寫在幾十年前即為西方史學界在研究近代中國與中西交流的一項重要史料。...more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more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展於德奧地區的指揮家、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特有的風格與理念,使他成為後浪漫樂派的音樂大師之一。 馬勒曾經說,交響曲對他而言即...more
在後現代主義劇場當道的年代,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劇作家對於刻畫存在處境的執著反而留下值得反覆思辨的軌跡。他們回應身處的時代情境和物質條件,發展出新穎的敘事策略、對白風格、語言觀,進而突破傳統情...more
本書援引二十世紀劇場重要的表演論述,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亞陶、葛羅托斯基等人對演員工作的理念為開端;輔以作者從事表演的實際創作經驗為例,說明劇場中不同風格樣貌的表演應用,如寫實表演...more
近年美國學界流行「新清史」之說,認為清朝是中亞帝國而非中華帝國,且以譴責所謂大中國沙文主義為藉口來否定漢化,以混淆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來論證清朝並不認同中國,其言外之意質疑中國領土主張的歷史正...more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a great representative in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 and writer Qian Zhongshu (1910-199......more
音樂正驅動科技,引燃數位經濟。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執行長在「數位音樂年度報告」中指出,2013年音樂產業在創新、轉型上打了一場成功的硬戰。數位音樂不但可以激發科技創新,帶動網路商務,更可以擴及文...more
當代博物館為何越來越重視展覽敘事?何為展覽敘事?展覽又如何說故事?有什麼文本限制與特性?觀眾如何看待與接受展覽敘事? 當代博物館展覽運用敘事手法的現象日益常見,本書說明其背後的文化成因,並試圖分...more
本書分成兩部分:其一為臺灣戲劇及劇場史的現象探討,其二為道場科儀與祭典演戲。兩者之間乍看缺乏聯結,但從劇場、道場的活動本質來看,對日治時代新劇運動的探討與省思有助於瞭解臺灣戲劇史本質,而從劇...more
「歐洲文化首都」是歐盟自1985年以來相當重要的都市文化復興活動之一,除了彰顯歐洲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是各式文化活動的集合體,許多城市更將之當作一種城市發展運動,藉以凝聚城市認同與再生的契機...more
近來香港在政治、經濟、高等教育等各方面都有高度的發展,值得研究與關注。本書從三個面向討論台港二地在人文、經濟與管理上的互動:第一部分「台港二地之文化與教育」,敘述了香港新亞書院的成立對二地新...more
自在的客家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家則是近代的產物,兩者之別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族群意識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客家因與周邊族群互動,有時相互吸納,有時更加畫清族群界線。由於在中國或台灣...more
本書以「在地食材精緻呈現」為主題,介紹八個台灣在地創新案例,從商業發展的起始、創業者運用的創新行銷方式、創業者對既有產業產生的影響與轉型,以及創業者對於土地的情感與回饋,觀察並探析這些個案品...more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要從「認同研究」的角度切入「族群研究」和「國族主義」這兩個研究領域,對「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這兩個重要概念進行探索。「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的形成過程,則是本書的核...more
本書收錄「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之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影響與轉譯」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家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下冊「差異...more
本書將原型(Archetype)概念應用在創意城鄉上,藉由分析十二個國家的文化代表如何述說他們家園的故事,探討以故事的感染力所發展出的文化特色和優勢,以及集體認同與價值。作者巧妙的把榮格的「人格原型理...more
本書是台灣第一本探討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專書,內容專業且多元,有政策的分析、產業的數據、實際的文創生活面貌,將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種面向做了整體的探討與介紹。透過瞭解韓國政府如何在既有的資源上...more
本書收錄了朱宗慶自2009年7月起,分別在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進行專欄寫作的文章集結,共70篇。朱宗慶是知名的打擊樂家,同時也是藝術教育與文化行政工作者,長年來,在文化藝術領域擁有豐富全面的實務經驗,...more
安端.維德志為法國1970至1990年代家喻戶曉的戲劇導演、演員、教師、譯者與戲院總監。1970年代,維德志到當時連戲院建築都沒有的易符里做戲,在捉襟見肘的製作環境中,他窮則變、變則遍,以「導演,即是導...more
本書以音樂的傳播和移植於不同地區社會的比較為主題,以臺灣的北管及日本的清樂(指傳到日本的清代中國音樂)這兩種具密切關係的樂種為例,探討當音樂移植於不同的地區社會,被不同的民族所繼承時,如何被賦...more
博物館是自成一格的文化表徵,其運作往往引發社會文化衝擊。多樣化的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日益複雜,這是人類學民族誌研究的新興領域,涉及文化的再現與再生產之議題。源於西方社會支配性的博物館理...more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路徑,在同性戀、公權力風化管制、女性主義政治這三塊論述場域中,刻畫「性」在這些不同但卻互相交疊的面向上是如何鑲嵌在台灣國族打造的現代化進程中,並深究這 之中的權力布局效應和抵...more
本書以1895~1945年臺灣日治時期為背景,論述離鄉背井的建築技術官僚如何在異地思考臺灣建築的未來,並超越日本本土,將世界最新建築知識用於臺灣,讓臺灣成為未來建築的實驗場。建築技術官僚之所以能如此...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