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為教》專書賅其總文約二十餘萬字,是作者第二部結合道教歷史、經典、田野、科儀與圖像而以道壇道法為核心的學術著作。本書以「閭山與瑜珈法教」貫通研究為經,以「閩中尤溪、大田與永安三縣為主兼及...more
本書的研究歷時十二載,主要呈現蘇軾在「詩禪」與「茶禪」文化的貢獻。「詩禪」部分,可以從中看到禪宗、華嚴宗、天台宗與淨土宗等幾個北宋重要佛教文化如何體現在蘇軾詩裡。蘇軾進入佛經思想與文字世界的功力,...more
北港武德宮夙以五路財神著稱,尤其中路財神趙公明,廟方人士尊稱「武財公」。這間遠近馳名的開基財神廟,從發跡到迅速發展業已成為臺灣的「宗教奇蹟」,印證在華人世界具有的宗教實力。武德宮乃以扶鸞文化...more
本書旨在藉十九世紀「心說論爭」,展示朝鮮性理學發展至末期的面貌,並思考朱子學中可能蘊涵的道德動力問題。本書梳理了心說論爭中四位代表儒者的主要思想:奇正鎮「理一分殊」、李恒老「明德主理」、李震...more
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書藉由考察「高岑」系統之沿革,說明兩家在「唐代」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高岑...more
華嚴宗相信《華嚴經》為「如來始成正覺」時覺悟經驗之直接展現,從而建立了以覺悟思想為中心的圓融哲學。此一哲學理論既納入《華嚴經》的佛教文化理想,同時也處理了「世間法與出間世間法如何可以平等不二...more
本書是以台灣文化協會為起始的新劇運動和社會運動之綜合研究,關注「新劇運動者大多數是社會運動者」的特殊現象,跳出既有的新劇運動史研究路線,從社會運動史找尋線索,釐清劇人和劇團的社會網絡,考辨劇...more
本書探討戰亂時代中人們如何生活,而以金末最後二十年(約 1214-1234)到元朝初年(約1234-1260)這段時間的政治發展與社會變動為背景,擇取數位士人為對象,考察他們於這個時代中的日常生活,範圍主要聚焦於...more
「儒教」對各時代的統治者來說,往往是有助於建構政治正當性的思想工具;但是對於民眾來說,更是一種深入精神心靈的宗教傳統。官方與民間的不同立場,如何持續磨合、互相調適?緣於這個問題,本書從清領時...more
本書分上、下編。上編為《子華子研究》,共七章,敘述子華子其人及其書真偽、子華子和道家的關係、子華子對魏晉六朝道教的影響,以及子華子在醫學上醫易相結合的影響。下編為《子華子譯註》,將《子華子》...more
據說,相術能看透人的一生,你的身體是否健康、能活幾歲、善惡智愚、有無妻子兒女、功名財富如何?都可以從面相得知。古人為了精準掌握命運,從春秋以來就不斷鑽研相術,除了出現許多了不起的相師,更寫出...more
明末三一教其實是一個修煉的教團,教主林龍江所發明的思想學說,其最終目的在於修煉,所創發的「九序心法」是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他一生秉持著「以身心性命為實學,以三綱五常為日用,以士農工商為常業」的...more
汲取史學知識,猶如站在巨人之肩膀上能看得更遠。歷史乃人類群體生活之結晶,裨益面對不可知未來之取向,人之一生如走鋼絲,必須提防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首來時路,整理疇昔所曾發表,稍具學術深度之作品,...more
作為深烙銘刻於傳統中國詩學的書寫意識,「詩史」既是作者創作時對當時世界的觀感與認知,亦是讀者探尋詩歌隱微意旨的指南針。本書擇取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具「詩史」意圖,有意以文學反映歷史的著...more
本書以東亞儒學視野,參考沃格林(Eric Voegelin, 1901-1985)之研究,思考朱子學秩序關懷裡的價值與界限。朱熹道統思想對傳統漢唐中華秩序進行批判,類比沃格林思想,可視為一種中華秩序下的「存在的飛躍」...more
孔子究竟是何等人物?周末以降,這個疑問成為重要的論述主題。褒、貶不必為真,背後卻各有用意。本書以西漢的尊孔論述為中心,探討政治轉型的大時代中,人們塑造孔子形象、地位的原因與目的。周秦漢之際,...more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more
本書是聚焦於「清末一代」(生於清亡前二十年間之社會世代,1890-1911)舊體詩人的首部著作,所關注的十位詩人包括:遜清皇族溥儒與溥傑、袁氏子弟袁克權與張伯駒、汪系文人陳公博與胡蘭成、國軍將領羅卓英...more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more
敦煌寫本「原生態」考校與研究,著重各文書在寫本上的面貌,藉以探索其流傳與實用功能。這對探討因修行、典儀、傳教而製作的佛教讚歌來說,非常重要。故本書特選寺院常見、意義重大、行儀明確的散花讚、和...more
北宋新起時風:懷素〈自敘帖〉、晉人小楷新解、顏真卿地位提升,影響深遠。全書分三段:北宋新風再探、明代前、後松江期。歐陽脩以「書如其人」來推舉李建中、顏真卿、楊凝式,本書再作深入研究。在〈自敘...more
李豐楙教授再與宗教博物館合作展示,策展主題:「道與藝合」。本次策展共分8個主題:八仙慶會、大聖西遊、靈官護法、玄帝修行、封神演義、天界翱翔、地府遊冥、人間祈福。其道教研究將經典文本與科儀、圖...more
本書探討馮夢龍的敘事作品,涵蓋白話小說與歷史著述,同時關注馮夢龍的多元身分與時代語境之互動關係。首先探問從閱讀歷史到敘述歷史,馮夢龍如何通過編輯活動將其理念推向公眾世界;其次,追問馮夢龍如何...more
宋朝之時的禪宗東傳日本,對於宋日佛教史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此中以宋日五山官寺的同步建構為重要的標誌。宋朝禪門叢林的建築樣式、叢林清規、文學、繪畫、詩歌及朱子理學等傳向日本,有些禪僧的詩文集及...more
愚為黃元吉真人中派丹道之門人與理論實證兼行者。 有感大道隱沒與旁門迭出,欲盡一己心力與多年鑽研之修證經驗,將其三本巨著︰道德經講義、樂語堂語錄、道門語要~書中丹法隱微處,以不洩天機之白話方式...more
本書輯錄明代天台宗佛教大師幽溪傳燈(1554-1628)之八十餘首遺詩,詳加考證校箋,以見其多才與博識。兼就其遺詩之內容,析論其生平志業、為人與懷抱,以見其不僅為「天台義龍」,且為明代詩僧之翹楚。書中...more
祝允明是明代最具有開創性的書法家,以堅實的藝術根柢,為明代楷書開拓了新格局,突破了唐宋元以來的窠臼。其重視古典與歷代的融合,以古為新。作品中既有深刻的傳統形式,又能賦予具有時代意義的意象,觀...more
本書旨在釐清當代新儒學「內在超越」說所涉及的「人禽之辨」之爭議。在這個以朱子學與當代儒學之對比為核心的問題意識下,作者一方面發掘了尚未受到學界關注的湖湘學派的「天命」之辨,一方面通過中、韓有...more
本書從長時段考察「學杜」的龐大論著,聚焦在「論爭與推激」,從杜甫「集大成」說談起,梳理出「學杜」的多元面向,包括「戲題劇論與大雅之作」、「前身說」、「洛蜀說」、「家法說」、「緣政說」、「學杜...more
五臺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2016年成立伊始就希望藉助此一平臺,並與「拔地入雲佛教與東亞宗教研究項目」一起,來推動國際佛教文化交流、漢傳佛教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與傳播,以及國際佛教學術研究的開展。目...more
寺院在東亞歷史上所扮演之具體角色為何,時至今日依然為學界所熱烈關注。有大量證據表明,儘管超然物外,東亞地區之宗教實踐場域,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與凡世發生互動,并因此促成了不同類型之紐帶形成,在構...more
在對宗教概念的反省,以及對道教學門特殊性的思考下,本書以多元的角度,探討道教研究的可能性。本書由三個部分、七個篇章所組成,從不同的面向探討道教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開展,研究面向包含道法關係、儀式...more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思考宗教在近代中國史的重要性,不只關注宗教傳統如何適應國家政策,同時也探討宗教在構成近代華人社會與文化成長所扮演的角色。舉凡文學、文化、藝術、政治等領域,目前學界...more
桐城派是清代規模最大,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人數最多的文人群體,其文論建構,肇基於方苞義法說。方苞自《史記》提煉而得義法一詞,則知《史記》之於桐城派,有其樞紐意義。《史記》究竟影響了桐城派哪些文論...more
本書是透過語文、體例、歷解的合奏交響,嘗試以《論語》與《世說新語》之詮釋理路一探「儒理與玄義」的關懷。全書各章初始都是獨立成篇,當然可以個別展讀,但唯有遍覽整體,才能知曉每一章的尋幽探奇,無...more
西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了自黃巾之禍以來的亂局,表面上歷史的波滔似乎暫時歸趨平靜。隨後十年間,來自蜀國的陳壽完成了《三國志》,可謂對三國史的一次總結與素描。然而三國史的錯綜複雜性,反而在...more
雜阿含》在中土向被視為小乘佛經,備受忽視,至近世才得到重新認識,被視為初期佛經典之一,文獻價值絕不遜於巴利語《相應部》(Saüyutta-nikāya),更可藉跨語本對讀,釐清一些難解的經文,日益吸引學者的...more
神聖空間乃佛教傳統之核心元素之一,然過去學界研究猶有未盡之處。故五臺山國際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浙江大學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計劃在20-30年內,每年挑4...more
禪、淨這兩種法門是中國佛教的兩大行門,影響範圍廣大。本書透過相關文獻,討論古今祖師大德如何簡別禪、淨,在實踐修持或是學術議題,都有翔實的闡述,讓接觸中國佛教的信眾或是學者,在修持或研究上,得...more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正是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more
本書是作者繼2009年的《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後,所出版之另一部有關內丹及齋醮的學術專著。此書除收錄作者近年所陸續發表之十篇專論外,更進一步提出「內學」這一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及醫卜相命山...more
反思道教思想史的問題意識。其中討論陸修靜如何運用《道德經》改革靈寶齋儀,而《玉皇經》年代的考證,則涉及玉皇信仰的流行現象。具有爭議性的《養性延命錄》作者權,透過分析比對新資料與文本,應當歸屬...more
本書一方面以傳統的文獻考證、文本解讀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嘗試運用文學理論──主要是敘事理論,針對明清話本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等長篇名著,分就「敘事者研究」、「敘事模式分析」...more
本書旨在探討日本收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之價值及真偽問題,並且涉及張大千是否敦煌盜寶的真相。其次追索月儀書之流變,從索靖月儀,歷經故宮藏本《唐人十二月相聞書》,到敦煌本《朋友書儀》、吐魯番本《中...more
桃會,為京都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它緣起於1991年3月京都大學中文研究室,一群與小南一郎教授有學術因緣的年輕世代,所組織而成的討論會,從最初的發想迄今逾12年,已成為一個正式的研究會。該會以小南一...more
《教行信證》是日本淨土真宗開祖親鸞的代表作,全書闡述宗教真理的課題,首先從思考宗教的定義開始,然後次第從宗教的超越的實踐論─信仰論─終極關懷,再回到人本的真實的淨土─末世的救贖,頗類似西方宗教...more
魏慶之編著《詩人玉屑》,徵存北宋以來諸家詩話,號稱「詩家之良醫師」。諸如詩道之否泰、詩法之死活、詩美之妍媸、詩思之生熟、詩藝之變常、詩格之榮枯,舉凡宋代詩學之消息盈虛,宋代詩歌之處窮必變,多...more
宋代詩學典範,大抵經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之提倡與傳播,而逐漸定型。就研究領域而言,本書可分三大層面:其一,圖書傳媒效應之考察,如政教使命、校讎版本、研習誦讀、詩話總集、詩分唐宋諸印刷文化史...more
綜覽六朝文化之精蘊在能由「辨名析理」以審「質」彰「異」,進而直湊單微,會乎「神超形越」之玄境。故論「玄理」不能捨「玄風」,「玄風」見諸於士行之蔑視禮法教制、疏離於現實政治、陶冶於文學藝術、優...more
「文字禪」是北宋禪宗在佛教思想史、經藏偈頌著述、世俗詩歌文學與書畫藝術等各個面向上,全方位的文化現象;其作為詩歌專有名詞,則創始於北宋釋惠洪的《石門文字禪》。「文字禪」的產生,六朝佛教思維融...more
崑曲自晚明以來受到文人、百姓的喜愛後,逐漸成為當時流傳最廣的劇種。其影響所及,則與各地劇種進行交流融合;當崑劇流播至臺灣後,也對臺灣戲曲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作者研究臺灣戲曲,擬分三個階段進行...more
佛教大乘經典的內容,常被界定為「哲理」,並由此角度來予以解讀。然而西方學者不但很早即開始思考為何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皆以「三昧」為名,近年來更有學者提出大乘之起源,可能與甚深禪觀有關之理論。 ...more
近代以來,佛學研究者皆視隋唐佛教為宗派發展興盛的階段,但對於所謂宗派的定義及數目則未有定論,對於最早出現的宗派為何宗,也未有定論。本文從諸家所立宗派定義及條件分析,認為這些說法都無法完全與隋...more
當文學與宗教相遇,一個文學研究者如何出入兩端,碰撞出新的火花?有別於傳統宗教義理的研究,本書奠基於現象學的哲學基礎,召喚出慧遠、法顯、達摩、王琰、漢武帝,及志怪小說中潛藏於各個角落的小人物,...more
敦煌文學的研究至今已百年之久,許多問題也有了圓滿的解決,但眾說紛紜的也還不少。那些尚未有定論的,有一部分是與具有諧隱特質的作品相關,同時,諧隱性確實也是敦煌文學於民間性、宗教性、地域性等之外...more
本書利用傳統文獻及數百種不同的敦煌齋會文本,考察佛教自印度傳到中國以後,如何以一種不全然與印度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相同的面貌,從生到死的過程,有關生命禮儀齋會的實踐,然後逐步光大為入世度人的大...more
魏晉學術思想之特色,在於溝通儒道。儒重視名教,崇尚「有」;道追求自然,注重「無」。二家的宗旨,在當時所謂「將毋同」的共識下,「無」與「有」實不可分,僅是本末、體用的關係;換句話說,「無」與「...more
宋人生於唐詩之繁榮燦爛之後,亟思開闢與有為,乃盡心致力於學唐、變唐、新唐、拓唐,以求疏離唐詩本色,轉移唐詩典範。宋人自覺之企圖,表現在務去陳言,與自鑄偉詞兩大方面,此自詩話、筆記、詩集、文集...more
敦煌吐魯番地區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其所發掘的大量文書,內容龐雜,性質特殊,因而形成各種障礙,容易導致研究的偏差。本書作者曾在世界各地圖書館親炙敦煌吐魯番文書多年因就多年心得,撰寫本書...more
本書探討關於印導師對思想與學問的階段性總結,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具有很濃厚的人文氣息,理智成份遠勝於宗教情緒,因而其著作對智識份子的鉅大影響力是極為持久而深遠的,其關懷的是社會革新和民眾精神生...more
本書為編年體史料集。收集的史料,以敦煌出土者為主,以甘肅出土者為輔,凡四百六十九件。包括簡牘、文書、鏡文、印文、墓葬雜題記、畫像磚文、瓶罐缽鎮墓文、石塔銘、碑誌石刻、石窟題記、古籍、寫經題記...more
本書涉及的範圍包括天文、曆法、陰陽術數、歸義軍時代的河西歷史、禪宗佛教文獻、語言文學等大體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方向,且議有據,不尚空論,體現出嚴謹求實的學風。(敦煌叢刊二集07)...more
作者輯民國76年至78年,先後發表於某些期刊、學報、論集內「散策」篇章,復予彙輯,修補與改正,而成此六集,以供寰宇同道學人與方家作為相關學術問題參考。(學經叢書第一輯16)...more
楊體仁世居雲南洱海,潛心於易學,而有所得。《皇極經世心易發微》即是其心得積累而成,內容可歸為象數易學一派,指出可以促使天地運化的起因,乃是理與數的關係。又數因理而得以衍生,理因數而方得顯著,...more
正為初機學者著手,特精選各種作品,并參以近代名著,俾於學者以有限精神,去瞭解精髓之佛理,不入歧途。謹將內容略為介紹: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佛遺教經解#寒笳集、法海觀瀾%釋氏蒙求、釋門自鏡錄、緇門崇...more
凡輯林謙三試譯敦煌樂譜,迄於關也維近作「敦煌古譜的猜想」諸重要文字,用《古史辨》法加以輯列,以便研究,可謂歷史上敦煌學與古譜學的一件大事。(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02)...more
主要以原來從敦煌莫高窟發現,以及直接涉及佛教文化的文獻-古抄漢文殘、全卷、冊等敦煌資料,特別是唐代某些學術與文明等問題,供寰宇同道學人與專家,作為教研或學術問題參考。(學經叢書第一輯15)...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