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回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50期內容為主軸,歸納出六類文化資產領域,邀請專家學者撰文共16篇,以平淺、易讀的文字闡述、回顧臺灣及海內外文資發展的重要資訊,期待在各個重要的主題內容間,產生對...more
本手冊以臺灣22處不同類型與特色的水利文化資產為導覽案例,希望透過歷史沿革與現況描述,藉由現況照片、老地圖及舊照片等資料,以及水利系統圖等相互對照,讓讀者了解臺灣豐富多樣的水利文化資產樣貌,本...more
本書,係承續之前第一輯語典的出版成果,仍由林明福老師率藝生透過實地訪談、採錄所取得的語言材料加以揀取、歸納運用,充分展現出傳習保存之使命與企圖,不單只是侷限於Llyung Sbtunux大嵙崁溪流域區域社...more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主辦的「A+文資創意季」自2010年舉辦至今正式邁入第12屆,已成為青年學子揮灑創意的重要平台,也是全國唯一以「文化資產」為主題的設計大展。展覽競賽活動注入「文資保存」、「文資創新...more
《王清霜100+漆藝巨擘百歲特展》以人間國寶王清霜藝師的精彩漆藝人生為主軸,分別以〈啟蒙東洋─把漆藝最好的技術學回臺灣〉、〈工藝教育─為臺灣工藝挺身而出〉、〈產業創新─讓漆工藝走入常民生活〉、〈漆...more
「如果故事說完了,怎麼辦?」小實有點擔心地說。 老房子精靈指向身後的建築物,「在這裡,我可以說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數都數不盡的故事。這裡、那裡,全都是我的故事。」男孩小實的新朋友,會說故...more
以國立圓山考古遺址為主題,搜集日治時期對考古遺址的重要研究及論文集結成書,並審慎校對、加上譯著,完成填補日治時期的圓山考古遺址研究著作。...more
2019年11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飲食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專家發表十餘篇具代表性的論述成果。鑒於國內近年雖有大量飲食議題書籍問世,然從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推廣角度...more
臺糖南北線鐵道為因應1950年韓戰爆發,臺灣國際局勢益形險峻,為符合國防軍事需要,臺糖公司受命將既有的鐵道路網串聯起來而形成。然而,由於製糖產業發展轉移,加上地方城鎮公路開闢等影響,鐵道現況於19...more
「文化資產保存科學」這一門融合自然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學科,對一般人來說,或許艱澀難懂、沉悶枯燥,但其實與「文化資產」相同,都來自於「生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了讓文資保存科學課...more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轄下6個國際科學委員會於2020年舉辦聯合會議,提供一個討論平臺,針對文化資產中的各種威脅提出應對方針,並思考面對文化資產的共同責任。本論文集收錄跨領域間各...more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論及電視產業文化性資產之專書,內容涵蓋電視產業簡史、電視產業設備發展進程並搭配資深電視從業人員的口述史,與該如何進行電視產業文化性資產普查,更進一步蒐集國內外案例,提供國內電...more
本次評鑑共計19處入圍,9處獲獎。為傳承與推廣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之維護經驗、營運模式以及具特殊價值之處,期待以這些古蹟歷史建築具體的管理成效,引導其他文化資產保存的所有人、使用人及管理人,著...more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前身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自2009年開園以來,成為中臺灣最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平台。為展現中部地區青年學子的設計能量,於2010年,首屆青創設計主題活動「A+創意季」設計競賽...more
2019A+創意季在5月09日至5月13日共五天的展期中,展現「文資為體、文創為用」設計新亮點,邀集全台23校43系學生展現創意作品,發掘新世代設計潛能。 走入第十年的里程碑,2019A+創意季也特別規劃「世代創...more
本書依據《公有古物管理維護辦法》訂定細部作業規範或建議方案,作為公有古物保管單位實務的工作指南,並提供私有古物管理維護的依循參考。...more
本書依據《公有古物管理維護辦法》搭配活潑圖片說明古物管理維護注意事項,提供非博物館單位之古物保管機關(構)或個人、關心文物保存之民眾的文保入門手冊。...more
本書依據《公有古物管理維護辦法》搭配活潑圖片說明古物管理維護注意事項,提供非博物館單位之古物保管機關(構)或個人、關心文物保存之民眾的文保入門手冊。...more
從「產業資源」>「研究資料」>「文化資產」>「設計資本」的研究概念,進行跨領域調查研究及整合策展,以臺灣不同年代的「食、衣、住、行、育、樂」產業進行調查研究,從臺灣設計產業的歷史「資源」之中,...more
2018A+創意季將於5月17日至5月22日在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是全台唯一官方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主辦,自2010年開辦以來,已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特色的設計宴會,供全國大專校院設計系所參加的設計聯展...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為了記錄「文面」這項瀕臨滅絕的無形文化資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16年,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文面文化的Kimi Sibal田貴實、Hayung na Yangah劉仁祥兩位先生與Pawang Nawi劉得興教授,以族內觀點採訪六位文...more
回顧20號倉庫20年的經營,20號倉庫為舊建築再利用的典範,以「多元空間」積極激發當代 藝術文化想像與創造的基點,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創作培育基地的實驗性理想。...more
為流傳壯司的大木作技術,透過文字與圖面資料的展現,永傳後世,「大木作技術—葉根壯生命史紀錄計畫」於2015年4月展開,計畫主持人張宇彤為澎湖人,自1990年起即進行壯司史料的相關紀錄,其與共同主持人林...more
本書編輯與出版之主要目的,在於介紹與推廣「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工作之各項文化資產法規、概念與原則、具體實施步驟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期望本書能具體提供「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在規劃與執行相關...more
本書編輯與出版之主要目的,在於介紹與推廣「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工作之各項文化資產法規、概念與原則、具體實施步驟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期望本書能具體提供「文物普查與暫行分級」在規劃與執行相關...more
為記錄105年2月6日0206地震造成古蹟、歷史建築損壞情況,以及震後相關緊急支撐、保護加固等工項施作方式,並歸納地震造成建築損壞之現象與原因,另針對較嚴重之個案檢討其因應機制;同時敘述震害發生後,...more
一、世界攝影史座標系中的臺灣攝影史概論 二、攝影文物類型介紹(單色/彩色)及特徵辨視 三、攝影文物劣化狀況檢測與分級、科學分析、典藏維護措施...more
從傳統宮廟鑿花木雕的學習入門,我國重要傳統木雕藝術保存者,葉經義藝師逾一甲子的木雕路,讓我們看到了臺灣木雕發展的縮影,也看到了一個從基層「學工夫」的學徒,憑藉著頂真的態度,不停追求良善和追求...more
鑿花被視為一種裝飾藝術,它常被表現在許多傳統建築、家具、神轎上。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鑿花技術」李秉圭保存者以書畫漢字滋養了工藝內容,並以傳統工匠技術佐以現代修復新觀念,致力於鑿花工藝技術的...more
今年已邁入第八屆「A+ 創意季」是全臺唯一由官方中央層級文化部舉辦設計聯展,並由文資產局指導,台灣設計聯盟執行,今年提出「共創台灣設計文化的創意世代」,號召台灣設計校院集思集氣、以設計創意「活...more
從1880年臺灣的第一臺活版印刷機開始,文字,從鑄字人手裡誕生,隨檢字人在印刷機上躍動,活版印刷,開啟了文字的旅行,也開啟臺灣知識傳播的新頁。本書提供大眾有關臺灣雕版及活版印刷等產業文化資產之介...more
枝德司大木技藝精湛,傳習生徒不藏私,畢生設計並施作穿鬪式厝,具體呈現臺灣早期漢式傳統厝屋的特質。所施作的穿鬪式厝隱含了原鄉技藝、傳統禁忌、地方傳承、在地化創新等不可見的無形文化資產,充分展現...more
漢珍司是臺灣南部地區知名的大木司阜,從事廟宇建築的設計與施作。從1965年起獨立擔綱第一座寺廟設計與按場開始,因作品深獲好評,在口耳相傳、寺廟主事者爭相延攬下,至今漢珍司在全臺灣參與設計或施作的...more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第六輯收錄十五位匠師的深度報導,包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名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囊括土水修造、大、小木作、石作、彩繪、鑿花、剪黏泥塑、石板屋、泰雅織物修復、造...more
本屆出爐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有竹工藝-籃胎漆器保存者李榮烈先生、竹籐編保存者張憲平先生、泰雅染織保存者尤瑪・達陸女士、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劉家正先生及客家八音保存團體美濃客家八音團;「文化...more
本書內容源自於文化部 「103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一施至輝粧佛工藝傳習計畫」教學紀錄及習藝日誌等資料。施至輝是鹿港粧佛大師,從事粧佛工藝已有數十年之久;期能藉本書的編排,剖析粧佛工藝的奧妙,讓...more
爲掌握民間藝陣動態發展,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結合各縣市既有民俗藝陣登錄資料,執行「傳統民俗藝陣文化資產調查與建檔計畫」,進行實地踏查、訪談、文字撰述與出版,以呈顯各地陣頭文化與技藝傳承風貌。...more
本書收錄15位傳統藝術匠師技藝與生平的深度報導,這些匠師認真堅持的態度,表現出臺灣「頂真」的工藝精神,透過本書將這些技藝與精神留存與記錄。...more
七處國定遺址之相關介紹,包含臺灣地質背景、史前人類活動總覽、七處國定遺址的文化內涵、如何參與遺址保護行動及世界其他相似遺址對比介紹等。...more
投身宮廟彩繪逾一甲子的黃友謙,尤其擅長門神的繪製,早期畫風承襲父親黃文華,之後不斷汲取各家長處,並融入西畫光影透視與表現筆觸,豐富了門神傳統的樣貌,樹立個人獨特風格。...more
臺灣本是ㄧ座豐富文化和進步科交織的島嶼,本書名為《走在故事之上》,正意味著地表不論於公於私,挑戰起人類發展歷史的完整性。當遺址文化和理科工程的衝突發生時,該如何權衡輕重與溝通協調,以達兩全或...more
本書是了解民間工藝-糊紙的入門書,以介紹紙偶製作技術為主,深入淺出地描寫王爺祭典中糊紙作品的功用與藝術性,調查範圍遍及臺灣本島和金門、馬祖,並以宏觀的角度來記錄和書寫糊紙技術的區域性和趨同性...more
為傳統木作工具之介紹。伐木、製材、大木作、小木作、鑿花及傳統生活用具之工具介紹與定位工具、墨斗、鉋刀、鋸子之點滴紀錄。...more
透過介紹2011年文資局委請林洸沂陶藝工作室,摹造葉王八仙作品的歷程,陳述何為葉王與林洸沂、何為台灣廟宇裝飾首選的交趾陶,又何為文物保存、修護新工法的摹造技術與傳習。同時,以葉王作品與摹造八仙作...more
本書收錄15位傳統藝術匠師技藝與生平的深度報導,這些匠師認真堅持的態度,表現出臺灣「頂真」的工藝精神,透過本書將這些技藝與精神留存與記錄。透過書寫匠師的學藝歷程、師承匠派、獨門匠藝,經由淺顯易...more
本書主要以「2014年文化資產青年論壇暨國際工作營」活動作紀實,內容主要分為兩大篇,第一篇為青年論壇,包含國外學者就文化資產與世界遺產的保存維護發表論文;第二篇為國際工作營,內容包括活動所提出的...more
書以地仗處理之豬血灰與桐油灰製作記錄為主,藉由記錄傳統技法與材料與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獲得完整資訊。除了文字資料的整理外,本書亦訪問了潘岳雄、陳穎派、傅?村、李登勝、莊武男、蔡龍進等匠司,並...more
2014 A+創意季臺灣新銳設計畢業成果展、生活創意家國際作品展等成果專輯。今年的A+創意季,持續提供創意新秀一個友善展演空間、建立產學的交流平台,同時提升全民美學視野。為期十天的活動,吸引大眾共襄...more
邁入二十一世紀,以最先進的科寄來保存人類生活歷程所遺留的足跡,已經成為必然。 文化資產保存與數位科技整合的觀念,是國際間重要的趨勢,多部國際憲章、公約皆提及數位化保存的重要性。近年保存觀念...more
為使臺灣地區現存傳統音樂能藉由歷時性之蒐集、保存,及貫時性之時間串連,呈現其發展現況及脈絡。再者,隨著時光的流逝,一些具有獨特表演風格與技巧的資深藝人亦相繼地凋零、或已年邁或因病無法演出,確...more
本書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102年度辦理「保存的軌跡-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機制研討會」,以「臺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與技術規範的發展」與「臺灣文化資產法規與保存案例探討」為主題,就其歷史發展歷程、各階段核...more
傳統匠師代代相傳的技藝,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時間淬煉,不僅臻於藝術境界,也是人間的活歷史,如果沒有妥善保存與傳承,這些先民智慧所傳承下來的文化資產,就會因著時代的推移而逐漸消失,我們的下一代...more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青年參與校園文化資產網絡計畫」藉由校園文化資產網絡的建構,從校園與其周邊文化資產導覽路線地圖,以及青年導覽培訓活動,引起青年學子對於身邊文化資產的認識與熱情,帶動各校對...more
從2006年開始推動「產業文化資產再生事業計畫」以來,鼓勵了以經辦理文化性資產清查的酒廠、糖廠、鹽場、電廠、油廠......等國營事業,進行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工作,包括產業文化資產認知、產業資產價值發...more
水下文化資產是形塑海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環,為提升國人對在地水下文化資產的認知、保存觀念及海洋文化內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特辦理「海底新視野─2013水下考古成果展」,介紹「水下文化資產重要性」、「...more
張鴻明藝師,原名張水坑,出生於素有「南管之鄉」雅稱的中國福建省東園村,自幼即受南管音樂薰陶,十二歲時已能自彈自唱,展現其音樂天賦之高。民國三十七年來臺探親時,因逢政治局勢不穩,轉而定居臺南,...more
從實務面切入,提供如何發現古蹟歷史建築物的木構造生物劣化問題與處理因應方法。台灣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擁有多元、多樣的文化遺產,當中古蹟及歷史建築物更有著獨特、多樣的文化建築特色,紀錄臺灣的發...more
透過本書18則故事,希望從可見的建物保存擴及無形的眷村人文故事,使「眷村」─此一富歷史性、區域性特殊文化,可以成為本市重要文化性資產及全民共通記憶,同時藉由長期推動,增進眷村族群認同感,提升區...more
茄萣,古稱「蟯港內海」(或堯港),是漢人先民渡海來臺之初眼中的亮點。十七世紀,鄭成功從臺南府城登陸臺灣,與臺南相鄰的蟯港,也是當年漢移民登陸臺灣的重要港口,內海地形成為海上漁船避風浪的好去處,...more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當我們走進家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就是家具,家具默默無語,卻傳達了每戶人家主人、成員的想法、興趣及個性、品味。在臺灣這個寶島生活的人們,歷經多元文化的融合及演變,在家具...more
本書內容簡介透過數位資料建置的方式,以3D雷射掃瞄技術將其岩石載體、圖形、紋樣與相關環境數位化,輔助測繪技術不足之處,以便未來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提供更詳細的資訊與數據,並將數位化之3D資料,...more
計畫主要針對《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所明列之兩項文資類別─聚落與文化景觀,進行其保存作為、操作機制之檢討與研究,並藉此訂定出這兩類文資相關保存計畫之執行原則與要求,以作為後續保存工作之重要依據。...more
探討台灣近十年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再利用等相關課題,以產業文化資產的閒置與無法再利用之原因破題,進而討論國內外產業文化資產創意發展之可能性與可行性,以及未來永續發展之網絡。產業文化資產蘊含...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