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羅伊菲的第六本散文集,內容涵蓋伊菲多年來從事推廣古典音樂和中國文化的心路歷程。其中絕大部份文章均為她以〈偶思集〉之名刊載在《聯合早報》副刊的作品。有少數幾篇摘自她為音樂會特刊所寫的文稿...more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風壓倒了西風”。 《泰凱爾》(Tel Quel),一份發行於1960-1982年的法國先鋒文學雜誌,聚集了眾多知名的知識份子(羅蘭•巴特、克利斯蒂娃、德里達、福柯等)。這些先鋒派知識份子做起了...more
本書為2013年南洋理工大學中國 市長班 的學術報告,研究探索完善北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範圍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等領域。全書包括...more
林祥源、林華敏繼首部著作《怎樣當領導》榮獲2014年新加坡 最佳非虛構圖書獎 之後,再次聯手打造出最新力作《Honour:成功之道》。這部著作擷取歷史、地理、文化、宗教之精粹,繼承古聖先賢之智慧,引經據...more
林祥源、林華敏繼首部著作《怎樣當領導》榮獲2014年新加坡 “最佳非虛構圖書獎”之後,再次聯手打造出最新力作《Honour:成功之道》。這部著作擷取歷史、地理、文化、宗教之精粹,繼承古聖先賢之智慧,引經據...more
在中國擺脫封建落後和列強欺辱,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過渡期,郝柏林屬於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勞動崗位上,盡最大努力奮鬥過的那一批人。一方面,他們已經接近在所處的歷史初始條件和社會邊界條件下的最好解;另一...more
《郭傳》是全球首本評論《郭鶴年自傳》的評論集,內容豐富,精彩生動,其中更坦白直露許多不為人知的事蹟。《郭鶴年經驗--〈郭鶴年自傳〉評論集(I)》邀請知名學者,從《郭傳》、從郭鶴年、從郭氏家族的不...more
2017年北京大學舉行了“程民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以崇敬的心情緬懷北大數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程民德院士和他為中國數學事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特出版此書隆重紀念。 程民德教授在中國數學界享有崇高...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所史,既濃縮了近五六十年中國經濟學的成長史和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 全書一共四冊,分為上卷“事件變遷...more
2017年適逢丁石孫先生九十華誕。丁先生的同事、學生、朋友特撰寫30多篇文章以表敬意和慶賀,現集結成書。 這些風格各異的文章從多個角度寫活了丁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和寵辱不驚的人格魅力。在字裡行...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所史,既濃縮了近五六十年中國經濟學的成長史和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全書一共四冊,分為上卷“事件變遷”兩...more
本書收錄的一百五十餘篇文章分為五個章節,記錄了習近平執政後第一個五年中國政府在外交上作出的包括“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戰略”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等頂層設計對新時代中國外交產生的影響。同時,通...more
本書收有作者近年所寫有關南洋的四十篇文章,分為三輯:涉及人物、文學、電影、音樂、書畫和飲食,包括潘受、饒宗頤、許夢豐、蔡逸溪、陳有勇、董橋、廣洽法師等。 南洋,這兩個字意義非比尋常。它令人...more
《新華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某個意義上來說,延續方修最重要的學術態度,即收集梳理大量而多元化的原始材料,為其論述建立嚴謹而扎實的基礎。這是學術研究基本而重要的貢獻,經由文獻的挖掘與呈現,展示...more
這本文集收錄錦偉近四十篇散文隨筆,他從觀察城市文化的角度切入,對藝術設計、時尚隱喻、銀幕光影、行腳滋味,種種世態人情交疊成細緻觀照和個人感悟。讀者從中可感受到他對時尚、電影、小說、音樂、繪畫...more
南洋物產與自然資源豐富,形成強有力的磁場。數百年以來,吸引無數中外人士薈萃於此,包括傳教士、自然科學家、商賈、畫家、文人政客等;也帶入不少他國緯度相近區域的新物種,在此落戶。 文史寫作者也因...more
《魯迅在東南亞》是一本由總編輯王潤華教授、潘國駒教授與編輯何華、許通元、邢詒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學者合作編輯的論魯迅的文集。論文共有大約50篇,主要作者郁達夫、鄭子瑜、方修、劉思、王賡武、王潤...more
這本書記錄了馮達旋教授對全球高等教育的思考及親身感受。 《全球教育復興》,是21世紀瞬息萬變的全球學術領域的「秘笈」。它點出了很多高校領導者正在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並且提出了對中國及其他亞太...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所史,既濃縮了近五六十年中國經濟學的成長史和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全書一共四冊,此為第二冊。...more
本書內容題材廣泛,凡自我的成長,家庭的溫馨,師友的印記,旅途上的拾掇,閱讀時的耕耘,乃至於隨想雜記,作者以嫺熟的技巧將這些細碎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全書以四輯:自己與親人、遊記與遐思、師友...more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及旗下八方文化創作室與諸多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名家一起精誠合作,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科學文集、人物傳記以及前沿採訪。2017年,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精選了18篇極有價...more
本書旨在以簡潔明瞭的方式解釋婚姻對於男女雙方的意義,同時也希望能將新加坡家事法中那些複雜的法律問題化繁為簡,作出清楚明白的解釋。這本書既不是對家事法的詳盡說明,也不是學術論著。這是一本為非法...more
本書是杜平參加新聞媒體工作以來的四個階段——派駐布魯塞爾、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鳳凰衛視——的一次徹底回顧與總結,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在媒體這些年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本書對讀...more
陶瓷文化的外延非常廣泛,本書以陶瓷技藝為切入點,這是因為陶瓷技藝是實現陶瓷製品作為物質載體向世人表達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資訊以及展現製作者精湛的技能和手藝的關鍵。陶瓷技藝是陶瓷文化...more
生命是一連串無止無境的門,在奮鬥了74年後,終於,父親來到最後的一扇門…… 通過重新和繼續閱讀他的作品、他的日記,他的一生經歷,我們將換了一個形式與爸爸重逢,希望讀者朋友們也一樣。 《開門再見...more
該紀念文集於2016年開始籌劃,以紀念在文學、翻譯、教育、外交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韓素音女士百年誕辰。 文集力求體現內容的豐富性與多元化,以充分展現韓素音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以及在多個領域方面取...more
郭教授留學德國多年,以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身份,扎寨香港中文大學等專上學府,游學俄美英澳江湖、神州大地,凡六十載。他專注中國研究,以“荒山野林惡水”的英屬殖民地時代的砂拉越出發,見證當代世界跨...more
《房間絮語》是梁海彬的第一本散文集。通過這些作品,作者思考自己的身份、自己和所處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作者在城市中的所見所聞、感觸和領悟。 本書作者是新加坡人,他的作品難免處處流露自身對島國的...more
本書是柯思仁博士在《聯合早報》副刊的專欄文章,作為文化、劇場和表演的研究學者,他期許以劇場和現實互為隱喻的方式,書寫劇場給予的啟示,現實產生的衝擊,並以寫散文的精力來經營。這三十二篇散文是作...more
本書收錄關於新馬文學的六篇專題論文,所討論的作家包括英培安、南子、希尼爾、謝裕民、魯白野、呂育陶。本書借鑒文化研究、歷史學、移民社會學、政治哲學、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概念,通過文本精讀和脈絡化的...more
《慢動作》收集作者於2012-13年間發表於《聯合早報》副刊專欄的四十篇文章,以緩慢的角度切入,取材多為世界各地的電影,探討緩慢電影此一概念,並闡發緩慢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作者一直“用散步的心情看電...more
《永不退縮》以時間為線索,記敘了諾貝爾獎得主的一生沉浮。2000年,艾倫•黑格教授、艾倫•麥克戴爾米德教授和白川英樹教授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黑格教授的故事以幽默的筆觸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該書講述了...more
21世紀,文化必將成為塑造民族國家命運的最關鍵的力量。 全球化時代,任何民族國家都無法保持自身文化的“純潔”,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必然趨勢,隨之而來的文化重建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本書探究當今中...more
在中國的外交佈局中,“周邊是首要”。和平進程始自大周邊,大周邊是中國和平發展必爭必保之地。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與鄰國關係的變化上。美國實現亞太的“戰略再平衡”,要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more
本書深入闡析、比較東西方歷史文化,著重論述了基於中華文明的評議民主如何建立,如何與中國現行體制過渡對接,如何超越西方普選民主的方方面面。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局限性...more
本書收錄了蔡裕林先生寫于新加坡進入新常態的2011年以來的時政評論,這本解析新加坡模式的文集,不是敘述它過往的輝煌,而是揭示它面臨的困境。章前篇後,都打上獅城的時代烙印;字裡行間,更刻下作者的嚴...more
本書探討了海外華人作為少數族群的族群認同與族群疆界,同時也研究傑出的海外華人領袖對他們族群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貢獻,此外,它還討論早期海外華人社會的政治活動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全書收集的十...more
本書是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所史,既濃縮了近五六十年中國經濟學的成長史和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近幾十年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more
南來文化人與這個南洋小島,有過一段怎樣的生命交集因緣? 在新加坡這個現代都會,還有哪些幾為人們遺忘的文化歷史“秘密”? 一本本半世紀前“香港出版”的華文書刊和課本,又如何牽動了一場兩地文化風雲? ...more
2016年是劉纕英女士逝世四十周年,本書收集她二十九篇有關日本文化及她在東京留學時生活經歷的文章出版成書以資紀念。這些文章都曾在《南洋商報》商餘版刊登,當時劉纕英受到商報的編輯、已故的連士升先生...more
過去的幾個月內,中國科學界一直在討論中國現在是否應該建造昂貴的超大型對撞機。楊振寧、大衛•格羅斯(David J.Gross),愛德華•威滕 (Edward Witten),丘成桐、王貽芳等都就此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此...more
本書是新加坡劇團「海燕等人」的第四本劇作集,收錄了他們2006年以來近十年所上演的五部舞臺劇原創作品,包括:《再見白蛇傳》(2006)、《世婚大會》(2006)、《十年之癢》(2007)、《小六會不會考》(2013)以...more
“兒童”是建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及方法。 本論文集以戰後新馬地區出版和發行的兒童期刊以及教科書等為主要研究物件,結合口述採訪新馬當地書局歷史和原始檔案資料,在將“南洋兒童”概念歷史化。同時,...more
《平居有所思》是物理學家、詩人黃克孫最新的文集。本書包括《我的文學創作經驗》、《我的物理創作經驗》、《中國文明的根源》、《現代科學的崛起》四個章節。也收入了作者2013年以來寫的舊體詩若干首。這...more
資深跨界媒體人創新嘗試 新加坡難得一見的有聲書 本書是楊君偉不斷創新的嘗試。收錄了他近年來的76篇散文隨筆,也是新加坡難得一見由作家本身進行錄製的有聲書。 全書共分七輯:深入淺出;吾愛吾語;...more
這本翁弦尉散文集由三部分構成:現形、七月流火、在破曉的盡頭。作者文字精凋細刻,書寫馬來西亞華人弟子的成長故事。正如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所說:“翁弦尉的散文多與個人記憶有關...more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主要的華社組織以及它們在過去50年做出的貢獻。這些華社組織包括,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新加坡華社自助理事會和華裔館。此外這一部分也介紹了華社...more
本書是蓉子的一本散文集。分四輯:南洋篇、滬蘇篇、潮汕篇、拾遺篇。蓉子用一支在時間縫隙裡騰出來的筆,往返企業與文化之間,牽動新中世態人情,書寫原鄉潮汕,感懷南洋歲月,珍惜當下蘇杭。 作者在自...more
本書品讀之物件—“新華文學”,既指整體意義上的新加坡華文文學,又側重於發表在《新華文學》雜誌上的新華文學作品。 此為第一輯,收錄25篇本地作家不同體裁作品以及22篇的賞析文章。賞析角度和重點因人而...more
繁榮的中國是本書文章的背景。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本書的文章評析中國經濟,包括經濟解說、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本書五十篇文章從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發表。 作者講授...more
《磨墨彈情》是一本在新加坡我見我思的生活記錄;一個歌者在歲月中邊走邊唱的人生體悟:有你低迴的感歎,有你暢快的笑聲,有你熟悉的左鄰右舍,還有一絲絲年少的迷惘與青春的告別! 書中文章主要收集了作...more
中國內地儘管國際數學比賽(如PISA, TIMSS)表現相對優異,但東方數學教學極少有任何系統而清晰的理論。本書希望挖掘本土中國內地教學的傳統,解剖背後的教學邏輯,重新解讀東方文化背景下數學教學特有的脈...more
本書收入作者杜平在鳳凰衛視“時事開講”節目裡多篇短小精悍的筆記式文字,以及他在媒體上發表的部分評論文章。全書分為四輯:一、兩岸三地:氣不順百事不順;二、中國外交:不為舊律所縛;三、國際時局:伐...more
英籍歐亞裔醫生及作家韓素音(1916-2012,也譯作“漢素音”)是20世紀重要女作家之一。觀其一生,韓素音藉著書寫亞洲,在當年不同陣營之間成為一道互望視窗,其作品在東西方讀者中激起迴響之時,亦為她身處的...more
◆當代“大陸新儒家”五大重鎮聯手,重拳出擊◆ 蔣慶:當代中國第一個儒家書院陽明精舍山長,“大陸新儒家”精神領袖。 陳明:中國大陸“文化保守主義之旗”《原道》主編,“大陸新儒家”發言人。 康...more
黃麗松博士(1920-2015)是著名化學家,教育家。 黃麗松先生1920年於汕頭出生,1923年隨父親黃映然遷居香港。194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師隨羅賓森爵士,在1947年獲頒博士學位,後再往芝加哥大學追隨卡拉...more
本書推介22位跨世代新加坡小說家,集選1948年至2011年的22篇代表性作品。他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啟動個人與集體的對話,無論是控訴、療傷、調侃、和解,或者荒謬、另類、快樂的文字表述,啟示新加坡人如何在記...more
《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分為二卷,卷一寫文化,卷二論畫藝,書中涉及12位前輩文人或畫家:黃遵憲、淩淑華、蘇雪林、鐘梅音、潘受、徐志摩、徐悲鴻、呂碧城、張荔英、崔大地、葉之威、高更,...more
東亞所是在1997年4月正式成立的、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內的一個自治性研究組織。他的前身是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IEAPE), 而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又是從1983年由吳慶瑞博士建立的研究儒學的東亞哲學研究所(IEAP...more
本書收入的92篇文章,主要是劉培芳女士近年來在新加坡華文綜合性日報《 聯合早報• 四方八面》“薰衣草”專欄所寫的散文隨筆,另外也包括一些完稿後未發表的篇章。共分為七輯:點滴心頭;暢遊心情;靜觀自得...more
《新加坡華文文學50年》為世界科技屬下八方文化創作室為慶祝新加坡建國五十年的出版計畫之一,潘國駒策劃,王潤華、蔡志禮、許通元、李金生、曾繁靖主編,該書作為新加坡建國50的禮物。 本書以客觀的新...more
這是新加坡著名盆栽藝術家莫壯廷先生以四十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而出版的第一本南洋培植盆栽的書。 全書圖文並茂介紹了近百個盆栽。由於新馬一帶是熱帶氣候,沒有四季之分,有些樹種不適合在當地栽種,而...more
《塵根一古稀》書寫了作者人生旅途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學習、教導、親情、工作、等待、離休、和代價。大致上章節的安排是以嬰兒出世後順序到離休,最後以“代價”終結這本書,可是說本書是作者的“心靈自傳”。...more
這本選集收納了人類學學者湯玲玲教授近年來在《聯合早報•星期天〈想法〉》的“學人視角”和“零距離”的專欄作品。玲玲通過細膩與感性從容的風格,娓娓道來她對這些年在日本與新加坡等地所聞所感關於老年、家...more
收錄在這本集子裡的作品是作者近年來讀書、學習的感悟,也是她不斷思考的結果。 全書共分短文與詩歌兩部分,多篇文章已發表於報刊雜誌。其中的短文共71篇分為六輯:人生感悟、民生課題、生活小品、終身...more
書輯錄了作者近年來對於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組成全書的三十二篇文章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本書雖然主要討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但也涉及...more
這本《學者談李光耀》的最大特色就是從“學者”的視角,來評說李光耀先生。書裡的“學者”定義是廣義的,包括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就範圍來說,不僅有新加坡學者,包括王賡武、鄭永年等,也有中國、美國...more
作者以一個長期在中國媒體工作者的敏銳觸角,帶著中國的現實問題,去體驗和品味新加坡這個溝通東西方的國家。 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不在於它的威權主義,不在於它的嚴刑峻法,而在於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嫺...more
何謂跨域研究?如何以跨域研究的方法瞭解客家文化? 本書作者群以具體的案例實踐跨域研究客家文化,尤其是新加坡客家文化。 全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文化空間與展示客家”涉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空間的比較,或...more
今年是新加坡共和國獨立50周年,也是章良我先生在他選擇的家園,迎接人生50周歲的歡慶日子。章先生在新加坡經歷了20多年風雨,他以獨特的視角來思考和書寫新加坡在地文化、歷史和社會現象,讓讀者更能從微...more
緬甸自從尼溫將軍于1962年3月,以軍事政變獲得政權以來,就成為一個軍事獨裁統治的國家,一直持續到登勝於2011年3月就任總統。在這五十年軍事統治期間,緬甸從原本開放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封閉、落後及軍...more
政府如何進行有效治理是目前廣受關注的一個問題,而新加坡一直被公認為這方面的典範。本書的研究成果填補了目前許多公開文獻中對公共服務制度研究的這一空白。作者透過研究新加坡公共服務系統在政府治理中...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