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體系恢弘,然因其思想的多襲前修、駁亂龐雜,故自來罕受見重。本書擇採《淮南子》天文、地理、感應等三類記述,聚焦考建它們在周秦漢思想史之定位,並探索寓諸其中之王政旨趣,期能藉此,使《淮...more
本書對唐宋時期的十多個別集進行了專題版本研究,涉及到的作家既有陳子昂、李白、蘇軾等蜀中大家,也有杜甫、李德裕、陸游、韓琦等宦游過巴蜀的外省詩人,還有對宋蜀刻本別集的個案探討,是一部有著鮮明地...more
本書旨在揭開被遮蔽的民國詩話之書寫與論述,以張寅彭編纂1912-1949年《民國詩話叢編》為論,分別從四個向度開展論述:第一部分「生命情境與存在處境」,主要從知人論世探查詩話作者在動盪不安之際的時代...more
本書分析中國古典小說與善書對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8)唐通事教材《瓊浦佳話》、《養兒子》、《小孩兒》、《鬧裡鬧》、《唐通事心得》與《唐話長短拾話》之影響,聚焦這些教材如何借用或承襲古典小說與善...more
《以法為教》專書賅其總文約二十餘萬字,是作者第二部結合道教歷史、經典、田野、科儀與圖像而以道壇道法為核心的學術著作。本書以「閭山與瑜珈法教」貫通研究為經,以「閩中尤溪、大田與永安三縣為主兼及...more
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五十一種善本古籍,以明清史部與集部著作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含科舉文獻、地理方志、職官政書、詩文別集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文化等諸多面向,具有相當...more
本書原題A Chinese Text in Central Asian Brahmi Script,副標題爲New Evidence for the Pronunciation of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Khot......more
本書的研究歷時十二載,主要呈現蘇軾在「詩禪」與「茶禪」文化的貢獻。「詩禪」部分,可以從中看到禪宗、華嚴宗、天台宗與淨土宗等幾個北宋重要佛教文化如何體現在蘇軾詩裡。蘇軾進入佛經思想與文字世界的功力,...more
北港武德宮夙以五路財神著稱,尤其中路財神趙公明,廟方人士尊稱「武財公」。這間遠近馳名的開基財神廟,從發跡到迅速發展業已成為臺灣的「宗教奇蹟」,印證在華人世界具有的宗教實力。武德宮乃以扶鸞文化...more
本書旨在藉十九世紀「心說論爭」,展示朝鮮性理學發展至末期的面貌,並思考朱子學中可能蘊涵的道德動力問題。本書梳理了心說論爭中四位代表儒者的主要思想:奇正鎮「理一分殊」、李恒老「明德主理」、李震...more
《破邪論》,係初唐法琳(572-640)為應對傅奕(555-639)之非佛言論所著,本書承接了南北朝三教論辯中之幾項重大政、教問題意識,總結、重整了南北朝以來的護法經驗與知識,徵引了豐富的傳統經史文獻乃至儒、...more
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書藉由考察「高岑」系統之沿革,說明兩家在「唐代」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高岑...more
關於內丹的歷史與實踐存在著一種十分普遍的理論,即自從宋代「南宗」創始者張伯端,內丹可分爲「清修」、「陰陽雙修」兩派。所謂清修內丹等於全真教的修法,是一種「獨修」工夫,或說近似禪修,或說近似氣...more
華嚴宗相信《華嚴經》為「如來始成正覺」時覺悟經驗之直接展現,從而建立了以覺悟思想為中心的圓融哲學。此一哲學理論既納入《華嚴經》的佛教文化理想,同時也處理了「世間法與出間世間法如何可以平等不二...more
三摩呬多等引地一書,其理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 1. 總寬通故。 2. 一切散位,皆非此地。 3. 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 4. 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 雜糅瑜伽師地...more
自從邵傅《杜律集解》於江戶初期在日出版,杜甫詩大盛於時,江戶時代杜律注本三種,即宇都宮遯庵《鼇頭增廣杜律集解》六卷、大典顯常《杜律發揮》三卷及津阪東陽《杜律詳解》三卷,都與《杜律集解》關係密...more
「手印、陀羅尼、曼荼羅、護摩、忿怒尊,密教有著許多有別中國傳統的儀式內涵,散發著既奇炫又迷幻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一窺其神秘的面紗。從六朝開始,密法陸續傳入中國,到唐代達到鼎盛,各種的神祇(本尊)...more
《周易集注卷一.乾.初九爻》曰:「……若不知象,一爻止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矣。何以彌綸天地?」700餘年前明.來知德隱居二十九年完成《周易集注》,集象、數、理、氣、圖熔為一爐,突...more
本書是以台灣文化協會為起始的新劇運動和社會運動之綜合研究,關注「新劇運動者大多數是社會運動者」的特殊現象,跳出既有的新劇運動史研究路線,從社會運動史找尋線索,釐清劇人和劇團的社會網絡,考辨劇...more
本書探討戰亂時代中人們如何生活,而以金末最後二十年(約 1214-1234)到元朝初年(約1234-1260)這段時間的政治發展與社會變動為背景,擇取數位士人為對象,考察他們於這個時代中的日常生活,範圍主要聚焦於...more
「儒教」對各時代的統治者來說,往往是有助於建構政治正當性的思想工具;但是對於民眾來說,更是一種深入精神心靈的宗教傳統。官方與民間的不同立場,如何持續磨合、互相調適?緣於這個問題,本書從清領時...more
印度雅利安人的讚歌集《梨俱吠陀》約編定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乃今日所見印歐文明最早的文獻,也是人類最初的傳世詩篇之一。因其作為印歐文明源頭的地位,近代以來,西方印度學界在一百五十餘年的吠陀研究...more
本書分上、下編。上編為《子華子研究》,共七章,敘述子華子其人及其書真偽、子華子和道家的關係、子華子對魏晉六朝道教的影響,以及子華子在醫學上醫易相結合的影響。下編為《子華子譯註》,將《子華子》...more
崑崙是一個靜態的自然地理,又是一個動態的文化空間。本書採卡西勒對語言與神話象徵思維的思考,並結合伊利亞德的中心象徵論及神話原型等理論視角,探究崑崙神話神聖空間與圖像象徵意涵及中國早期空間思維...more
本書收錄曾布川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四篇,〈試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崑崙山與昇仙圖〉、〈漢代畫像石的昇仙圖系譜〉、〈六博人物坐像銅鎮與博局紋〉。本書討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馬王堆帛畫為主的昇仙圖...more
本書收錄曾布川寬的中國中古美術史六篇,〈南朝帝陵石獸和磚畫〉、〈中國出土粟特石刻畫像試論〉、〈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研究〉、〈龍門石窟北朝造像若干問題的探討〉、〈響堂山石窟考〉、〈雲岡石窟再考〉。...more
本書旨在梳理明末武林書坊間的版片合作關係,以同一批書籍版片排列組合、另刊目錄,創造不同的叢書、彙編,書中稱此為「同板重印」現象。以往認為這些叢書是重編《說郛》版片散出的結果,實則為萬曆末至清...more
據說,相術能看透人的一生,你的身體是否健康、能活幾歲、善惡智愚、有無妻子兒女、功名財富如何?都可以從面相得知。古人為了精準掌握命運,從春秋以來就不斷鑽研相術,除了出現許多了不起的相師,更寫出...more
明末三一教其實是一個修煉的教團,教主林龍江所發明的思想學說,其最終目的在於修煉,所創發的「九序心法」是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他一生秉持著「以身心性命為實學,以三綱五常為日用,以士農工商為常業」的...more
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三十二種善本古籍,以明、清人史部著作 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括科舉文獻、奏議公牘、地理方志、職官政書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 文化、地理等諸多面向,具...more
汲取史學知識,猶如站在巨人之肩膀上能看得更遠。歷史乃人類群體生活之結晶,裨益面對不可知未來之取向,人之一生如走鋼絲,必須提防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首來時路,整理疇昔所曾發表,稍具學術深度之作品,...more
西元618年割據甘肅東部一帶的軍閥薛舉率領大軍進逼首都長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討元帥的名義帶領八總管兵力前往抗擊。最終以李世民的軍隊取得了勝利。當年作戰的主要地區,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彬縣一帶。李世...more
東亞的養生以道文化為基石,在歷史長流中,衍生出豐富燦爛的養生文化,在醫療、保健、休閒、養心、健體、修練等層面都開展出獨特的體系。本書由八個篇章所組成,由中、日、韓、以學者共同針對東亞養生的主...more
「學而優則仕」是古代文人一生追求的生命價值。 仕途上的挫折,成為他們一生最大的橫逆。 蘇軾一生歷經南北十多州的仕宦流離生涯。 佛禪「唯心見性」的主張,讓蘇軾以心靈的自由對抗現實的不自由; ...more
作為深烙銘刻於傳統中國詩學的書寫意識,「詩史」既是作者創作時對當時世界的觀感與認知,亦是讀者探尋詩歌隱微意旨的指南針。本書擇取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具「詩史」意圖,有意以文學反映歷史的著...more
本書以東亞儒學視野,參考沃格林(Eric Voegelin, 1901-1985)之研究,思考朱子學秩序關懷裡的價值與界限。朱熹道統思想對傳統漢唐中華秩序進行批判,類比沃格林思想,可視為一種中華秩序下的「存在的飛躍」...more
孔子究竟是何等人物?周末以降,這個疑問成為重要的論述主題。褒、貶不必為真,背後卻各有用意。本書以西漢的尊孔論述為中心,探討政治轉型的大時代中,人們塑造孔子形象、地位的原因與目的。周秦漢之際,...more
湖南省保存了豐富的道教文化遺產。作者研究湖南道教二十餘年,還收藏了海量的神像、神圖、科儀本和法器等。鑒於很多國內外學者不會辨別和區分道士和法師神像的情況,他特意編寫了這本書,旨在揭示中國歷史...more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more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是初輯的姊妹編,其中收錄清末至1980年代間,在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流行的重要善書。如《傳家寶》《不可錄》《同善錄》《得一錄》等。這套書可說是涵蓋百年來中國一般民眾文化的精華...more
本書是聚焦於「清末一代」(生於清亡前二十年間之社會世代,1890-1911)舊體詩人的首部著作,所關注的十位詩人包括:遜清皇族溥儒與溥傑、袁氏子弟袁克權與張伯駒、汪系文人陳公博與胡蘭成、國軍將領羅卓英...more
本書探究唯識宗和應成派的宗義,在兩宗宗義框架內,把應成派兩部代表性論典《入中論》、《入菩薩行論》中批判唯識宗的部分作為一個主題進行綜合研究。結合兩宗思想,分析應成派對阿賴耶識等的描述及相關批...more
臺灣的道教研究有其特色,同時也積極的與國際的道教研究接軌,本書搜羅臺灣新一代的道教學者研究著作。這些學者學門訓練不同,展現出多元多音的研究面貌,豐富過去的道教研究,也標誌了新世代道教研究的特...more
敦煌寫本「原生態」考校與研究,著重各文書在寫本上的面貌,藉以探索其流傳與實用功能。這對探討因修行、典儀、傳教而製作的佛教讚歌來說,非常重要。故本書特選寺院常見、意義重大、行儀明確的散花讚、和...more
張廣達先生,1989年以後長期旅居法國,先後榮獲法國亞洲學會授予榮譽會員、法蘭西學院國際講席教授、巴黎高等實驗學院授予榮譽歷史博士學位等殊榮,並於海內外多所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講學,對中亞文化及中...more
《周易時論合編》為明末方孔炤、方以智家族之易學著作。全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為《圖像幾表》八卷,收有百餘幀《易》圖及解說;其二為《周易》經傳的疏解,共十五卷,選錄漢唐以來各家《易》注,並且...more
明朝開國之外交政策以睦鄰為要,與南方海洋國家和西方大陸國家、民族、甚至部族都建立朝貢關係,不僅朝貢國多,而且將朝貢關係建立更為完備的體系,成為中國朝貢體系的典型。其所開創的諸如勘合、四夷館、...more
北宋新起時風:懷素〈自敘帖〉、晉人小楷新解、顏真卿地位提升,影響深遠。全書分三段:北宋新風再探、明代前、後松江期。歐陽脩以「書如其人」來推舉李建中、顏真卿、楊凝式,本書再作深入研究。在〈自敘...more
李豐楙教授再與宗教博物館合作展示,策展主題:「道與藝合」。本次策展共分8個主題:八仙慶會、大聖西遊、靈官護法、玄帝修行、封神演義、天界翱翔、地府遊冥、人間祈福。其道教研究將經典文本與科儀、圖...more
本書探討馮夢龍的敘事作品,涵蓋白話小說與歷史著述,同時關注馮夢龍的多元身分與時代語境之互動關係。首先探問從閱讀歷史到敘述歷史,馮夢龍如何通過編輯活動將其理念推向公眾世界;其次,追問馮夢龍如何...more
宋朝之時的禪宗東傳日本,對於宋日佛教史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此中以宋日五山官寺的同步建構為重要的標誌。宋朝禪門叢林的建築樣式、叢林清規、文學、繪畫、詩歌及朱子理學等傳向日本,有些禪僧的詩文集及...more
《道教儀式叢書》是勞格文(John Lagerwey)、呂鵬志合作主編的一套叢書,主要出版有關各地現存道教儀式的科本彙編、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這套叢書將從2014年起陸續問世。本叢書...more
愚為黃元吉真人中派丹道之門人與理論實證兼行者。 有感大道隱沒與旁門迭出,欲盡一己心力與多年鑽研之修證經驗,將其三本巨著︰道德經講義、樂語堂語錄、道門語要~書中丹法隱微處,以不洩天機之白話方式...more
本書輯錄明代天台宗佛教大師幽溪傳燈(1554-1628)之八十餘首遺詩,詳加考證校箋,以見其多才與博識。兼就其遺詩之內容,析論其生平志業、為人與懷抱,以見其不僅為「天台義龍」,且為明代詩僧之翹楚。書中...more
本書旨在探析東漢大儒鄭玄作注以貫通《周禮》、《儀禮》與小戴《禮記》等三部禮書為一體系之目的、方法、限制、學術意義,以及在三《禮》學史的影響。這三部禮書性質各異,分別側重制度、儀典與禮義,在漢...more
祝允明是明代最具有開創性的書法家,以堅實的藝術根柢,為明代楷書開拓了新格局,突破了唐宋元以來的窠臼。其重視古典與歷代的融合,以古為新。作品中既有深刻的傳統形式,又能賦予具有時代意義的意象,觀...more
本書旨在釐清當代新儒學「內在超越」說所涉及的「人禽之辨」之爭議。在這個以朱子學與當代儒學之對比為核心的問題意識下,作者一方面發掘了尚未受到學界關注的湖湘學派的「天命」之辨,一方面通過中、韓有...more
本書從長時段考察「學杜」的龐大論著,聚焦在「論爭與推激」,從杜甫「集大成」說談起,梳理出「學杜」的多元面向,包括「戲題劇論與大雅之作」、「前身說」、「洛蜀說」、「家法說」、「緣政說」、「學杜...more
本叢刊以收錄臺灣所藏數百年來全球未曾出版之手抄文集為目標,此輯收錄清代文人之詩文集十八種,年代橫跨順治、康熙,以至道光、咸豐年間,跨越了清代的前中期;不僅屬於文人抒發心靈的文學創作,也記錄了...more
本書涵蓋歷史研究與當代實地調查研究的各種面向,有助於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讓歷史研究與當代實地調查研究進行合作,不再侷限於經典,以開敞的視野去觀照道教的多樣性、獨特性。通過歷史文獻與實地調查研究...more
《周易》卜筮經典名著《卜筮正宗》,經林屋散人(清.王維德,字洪緒)集歷代卜筮名家之作而成,其中不乏鬼谷子(魏.王詡)、劉伯溫(明.劉基,字誠意)、野鶴老人(明.丁耀亢)…等大師之作,內文言簡意賅,字字珠...more
五臺山東方佛教文化研究院2016年成立伊始就希望藉助此一平臺,並與「拔地入雲佛教與東亞宗教研究項目」一起,來推動國際佛教文化交流、漢傳佛教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與傳播,以及國際佛教學術研究的開展。目...more
寺院在東亞歷史上所扮演之具體角色為何,時至今日依然為學界所熱烈關注。有大量證據表明,儘管超然物外,東亞地區之宗教實踐場域,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與凡世發生互動,并因此促成了不同類型之紐帶形成,在構...more
佐藤長先生將古藏文文獻中出現的歷史資料與豐富的漢文歷史資料進行細緻的比較研究,發現了古代西藏佛教史類文獻與漢文獻記載不一致的情況。在及時汲取二十世紀西歐藏學家研究成果的同時,對諸多問題做出了...more
《樂育堂語錄》乃清代著名養生學家、傳統內丹功宗師黃元吉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於四川樂育堂講學時所授道門心法,爾後由其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為一綜合集成之丹道巨著。譯者孫長盧先生有其因緣,得以入門修...more
華嚴思想是一片遼闊弘深的海洋,自中古時期開始,滋養著東亞漢文化圈的靈魂,許多高僧名士,潛入這片寬廣之洋,在深淵之中,領略華嚴的莊嚴光彩,契入生命的至高圓滿,引發無限的哲思,抵達想像的極致。其...more
道教與密教的研究涉及奇幻瑰麗的法術儀式群像,在人、神、鬼、妖交融的場域,以一種靈活、即興、混搭的姿態,回應人與社會的需求。道教與密教的互動,如星河,沉穩規律的運行,蘊藏偏離變動,寧靜深邃的夜...more
本書改寫了這十多年來,在臺灣、閩南泉州與閩中地區道教田野調查與研究後所陸續發表的部分論文。以追尋「道壇道法」的來源與運用為主題,涵蓋道壇「傳承譜系、經典文檢與道法演行」三大面向,深究其「傳承...more
在對宗教概念的反省,以及對道教學門特殊性的思考下,本書以多元的角度,探討道教研究的可能性。本書由三個部分、七個篇章所組成,從不同的面向探討道教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開展,研究面向包含道法關係、儀式...more
耆那教根植於印度早期的思想世界,直至今日仍然十分活躍。如印度其他宗教一般,耆那教也相信靈魂輪迴轉世說。但是該宗教給予人類一條特殊的道路──一條能脫離無盡輪迴的道路,人們孤獨地面對著這條十分艱辛...more
「李詩學」乃相較於自成體系的「杜詩學」而提出。古今讀者喜愛李白的程度不亞於杜甫,然而有關李白的詩論,卻鮮見被系統化地整理。本書首先釐清箇中難題,並從箋注、詩選本與詩話議題切入,討論清代文人對...more
釋應之《五杉集》乃佛教應用文書,陳舜俞貶謫廬山時,其手澤猶在東林。胡適請楊聯陞代覓,緣鏗一面,今日本駒澤大學圖書館以數位公諸網站。該書:「天順六年壬午歲 朝鮮國刊經都監奉教重修」,知非初刻,...more
善無畏三藏為玄宗皇帝講說本經,一行阿闍梨記之,現今唯存二本,一為日本弘法攜回本國者,有二十卷,稱為大日經疏;一為日本慈覺攜回本國有十四卷,稱為大日經義釋,此兩部大同小異。...more
本套書編纂的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料時間是以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歷朝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料為範圍,前後約歷二千年。編纂的主軸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外交關係,其他諸如貿易、文化、風俗民情、民間關係,則擇要...more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思考宗教在近代中國史的重要性,不只關注宗教傳統如何適應國家政策,同時也探討宗教在構成近代華人社會與文化成長所扮演的角色。舉凡文學、文化、藝術、政治等領域,目前學界...more
桐城派是清代規模最大,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人數最多的文人群體,其文論建構,肇基於方苞義法說。方苞自《史記》提煉而得義法一詞,則知《史記》之於桐城派,有其樞紐意義。《史記》究竟影響了桐城派哪些文論...more
本套書是四部早期禪宗文獻的高品質數位印刷本,目的在於向讀者提出數位編輯、閱讀、標點與註解異本佛教寫卷的一些問題。此次依據的數位本,可由zenodo.org網站下載。 其中第3冊,遴選四帖早期禪宗文獻,...more
《道教儀式叢書》是勞格文(John Lagerwey)、呂鵬志合作主編的一套叢書,主要出版有關各地現存道教儀式的科本彙編、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這套叢書將從2014年起陸續問世。本叢書...more
本書是透過語文、體例、歷解的合奏交響,嘗試以《論語》與《世說新語》之詮釋理路一探「儒理與玄義」的關懷。全書各章初始都是獨立成篇,當然可以個別展讀,但唯有遍覽整體,才能知曉每一章的尋幽探奇,無...more
西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了自黃巾之禍以來的亂局,表面上歷史的波滔似乎暫時歸趨平靜。隨後十年間,來自蜀國的陳壽完成了《三國志》,可謂對三國史的一次總結與素描。然而三國史的錯綜複雜性,反而在...more
雜阿含》在中土向被視為小乘佛經,備受忽視,至近世才得到重新認識,被視為初期佛經典之一,文獻價值絕不遜於巴利語《相應部》(Saüyutta-nikāya),更可藉跨語本對讀,釐清一些難解的經文,日益吸引學者的...more
星神信仰,是中華民族的特色,也是道教的特色。古人認為我們出生時所值遇的干支,和出生時所值的星神,對我們一生之中,年命的壽夭,祿命的貴賤,都會有深遠影響。在出生時日上,形成了本命年、本命日、生...more
神聖空間乃佛教傳統之核心元素之一,然過去學界研究猶有未盡之處。故五臺山國際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浙江大學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計劃在20-30年內,每年挑4...more
禪、淨這兩種法門是中國佛教的兩大行門,影響範圍廣大。本書透過相關文獻,討論古今祖師大德如何簡別禪、淨,在實踐修持或是學術議題,都有翔實的闡述,讓接觸中國佛教的信眾或是學者,在修持或研究上,得...more
《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為明代宮廷版水陸法會範本,原書收藏在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本公司與玄奘大學宗教系產學合作,將原文重新排打並加上校注,以方便讀者閱讀使用。另外,文中共33幅畫作,特聘請陳俊吉教授...more
回顧歷史、以史為鑒,從歷史的角度回首中國近代歷史邊疆與外交研究的基本狀況,對於當今中國周邊外交和邊疆局勢的發展頗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為此,本出版公司透過各種管道,收集精選一部分二十世紀上半...more
天生地養,禱祀天地,出於人類酬恩的心態。但「地神」的觀念,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以史料看,大抵可分為兩大系列:其一為代表整個大地與皇天相對的「后土地母」,做為代表大地的地神,其名稱有:后土、后...more
易經有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僅《周易》有保存與流傳,《周易》為「符號」與「文字」的雙系統著作,它以動態的表現警示世人:「為避其凶、咎、厲、吝、悔而無咎,以至大利於亨通之吉。...more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正是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more
本書從知覺、身體感的角度,探究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的轉移。論述魏晉以前「氣感遷化」之觀感世界,如何從先秦樂教氣類共感及秦漢之際「遷化」時間感匯聚而成。觸及到晉、宋之際諸多文學、思想、歷史情境之...more
本書是作者繼2009年的《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後,所出版之另一部有關內丹及齋醮的學術專著。此書除收錄作者近年所陸續發表之十篇專論外,更進一步提出「內學」這一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及醫卜相命山...more
《道教儀式叢書》是勞格文(John Lagerwey)、呂鵬志合作主編的一套叢書,主要出版有關各地現存道教儀式的科本彙編、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這套叢書將從2014年起陸續問世。本叢書...more
明朝是中國戲曲發展繁盛之年代,不僅雜劇、傳奇之劇作數量豐碩,推陳出新,劇作家更如雨後春筍於劇壇上嶄露鋒芒。本書主要立基於明代戲曲之發展脈絡來進行研究,以戲曲發展上之群體現象作為論述重點;所謂...more
反思道教思想史的問題意識。其中討論陸修靜如何運用《道德經》改革靈寶齋儀,而《玉皇經》年代的考證,則涉及玉皇信仰的流行現象。具有爭議性的《養性延命錄》作者權,透過分析比對新資料與文本,應當歸屬...more
本書一方面以傳統的文獻考證、文本解讀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嘗試運用文學理論──主要是敘事理論,針對明清話本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等長篇名著,分就「敘事者研究」、「敘事模式分析」...more
九世紀,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幾乎是個同文字、同文化的生命共同體。看待中國文化,不能以今天國家概念的中國境內為範疇,實應以中國為中心、日韓越各國為輔助。本書期望能還原歷史上漢詩及佛教文化傳播的真相...more
本書透過「奢儉論」、「本末觀」、「出處辨」的分析,探討明清士人在社會、經濟、政治變動中的秩序意識與文化心態。上篇「崇奢與保富」以禁奢令與奢侈論為核心,考察明清消費論述中的政治、道德與社會面向...more
本書旨在探討日本收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之價值及真偽問題,並且涉及張大千是否敦煌盜寶的真相。其次追索月儀書之流變,從索靖月儀,歷經故宮藏本《唐人十二月相聞書》,到敦煌本《朋友書儀》、吐魯番本《中...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