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探討牟宗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一書的要義。他認為天台圓教以非分解的辯證思維對存在世界的種種法有一根源性的說明,以建立佛教的存有論的圓具思想。般若思想與中觀學則無此種...more
本書為研究印度佛學之論文結集,收入專題論文九篇,探討之題材包括佛陀傳、原始佛教、《法華經》、《維摩經》、中觀學及佛教與邏輯之關係各項。所用之方法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之研究法,以原典文獻為依...more
在西方哲學,特別是康德哲學,我們對外界事物或現象的理解,對它們要構成知識,有以下幾種機能:感性、知性和睿智的直覺。感性在時空中接受外界事物的感覺與料,知性則以其本有的範疇整理這些與料,將之建...more
日本的京都學派哲學是當代極有分量及影響力的哲學體系。由西田幾多郎開始,下及同是第一代的田邊元,第二代的久松真一、西谷啟治,第三代的武內義範、阿部正雄、上田閑照以至於下來的第四代。其核心觀念是...more
本書以對話詮釋方式探討印度佛學與中國佛學的根本問題,包括原始佛教、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思想、天台學、華嚴學與禪宗各派。我們要以哲學義理為進路剖解中印佛學的基礎觀念所引發出來的種種重要的問題...more
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作者在禪修方面的經驗與存在的體驗,最後帶出圓禪的實踐與思想形態。禪修方面包括讀經、參話頭公案、寺院掛單、作功課、跑香、唸佛、劃一圓相、讀禪畫、讀禪書法、坐禪。最後的...more
唯識學與精神分析分別是東方與西方的對心理問題有既廣且深的研究的學問。但在歷史上雙方都沒有交集之處,而把它們拉在一起作比較研究的也很少見,日本方面有一些比較的研究,但在中、港、臺的華文學界還未...more
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是在月神宗教中發展的。研究古代宗教,可以明白古代文化;研究古代文化,也往往可以歸納到宗教上,崑崙文化是一好例。 崑崙文化中含有仙意,不死的觀念也離不開崑崙文化;即便是實...more
本書主要考察寒山在宋元禪林的傳播情形,從寒山詩和寒山形象兩個脈絡,系統性檢視宋元禪師在自身時代禪林文化視野下,對寒山的運用與闡釋。詩的方面,包括禪師對寒山詩的引用、頌評所衍生或新創的對話語義...more
本書就文獻學與哲學分析的雙軌研究法,探討佛教中的嚴格意義的知識論,聚焦於陳那、法稱和脫作護。陳那的知識論重視排除(apoha)方法,強調我們的認識對象有兩種:自相與共相,因而認識能力也相應地有兩種...more
本書以南宋叢林巨擘之生平行實為經,南宋文學僧橘洲寶曇、北磵居簡、淮海元肇、藏叟善珍、物初大觀及無文道璨等六僧之行履著作為緯,做成編年記錄。內容涵蓋六僧對文字與禪離合之見解、與師友及官宦、士人...more
本書是禪宗與中國文化交互激盪所產生的文學成果和文化現象的一個側面觀察和分析,主要聚焦於三種禪門類型人物─詩僧、狂僧和禪婆,討論的範疇包含詩歌和僧傳兩種文學體製。 詩歌方面,藉由對八指頭陀苦吟...more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各為歷史人物之稱號,也代表佛教史上的兩個概念。前者是神異僧,具傳奇、神話性,代表佛教信仰的對象;後者是元人趙孟頫,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及重要的佛教居士,代表佛教信仰...more
本書主要從敘事脈絡探究《宋高僧傳》的文學特質、宗教現象和史學意義,以見高僧形象是如何被形塑出來,以及作者透由塑造高僧典範所欲傳達的宗教意義。首先,對中國僧傳的源流,贊寧生平及其編撰取材加以梳...more
永明禪師身兼禪宗與淨土宗的祖師,他的佛學思想自有其特殊之處,本書即是以他的禪淨融合思想作為研究的主題。在書寫時運用了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從多種的歷史性文獻資料中,考察其禪淨融合思想在中國...more
本書分六編。第一編是對佛經文學作品的研究。第二編研究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佛教人物形象,包括觀音、彌勒、閻王和目連等。第三編是佛教對中國文言小說影響的研究。第四編是佛教對中國古典戲劇影響的研究。第...more
本書收錄二百餘則神祇,敘述次序按其起源的性質分門別類,列為十編。各編都有小敘,介紹各類神祇的起源和發展狀況及其特點。 甲編:三清、玉皇上帝、如來佛 乙編:東王公、三官、玄武、文昌神、奎星、...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