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近年考古成果(內含:常設展覽《古代人說故事》、文史工作者黃炫星先生捐贈水蛙窟遺址標本),帶領讀者探索考古工作、中部文化層序與中部多個遺址。第一部分談「古代人說故事」,第二...more
《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系列第4本專書,主要集結第六屆39組和第七屆62組科學攝影得獎作品。徵集科學影像就是徵集世界,「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比賽徵...more
古代文人對鳥類的描述,多少含有一些人生哲學的含義,以及關愛之心。中國鳥類有1,445種,有的棲息於高山峻嶺之巔,’峽谷之中;有的生活於廣闊的草原裡,或活動於浩瀚的湖泊和海洋之上;但也有些活躍於都會...more
《浮光≒謎離:科學攝影事件簿2018~2019》是繼《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事件簿2014-2015》(2016)、《等待>祕鏡:科學攝影事件簿選集2014-2017》(2018) 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行之科學攝影第三本系列專書...more
本書一共有六章。以過去20年921集集地震在台中太平區破壞為起點,描寫車籠埔斷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延伸至地震、斷層抬生、建築物與其他相關災害,乃至於地震防災等等相關議題。每小節皆以太平地區的...more
107年秋季,科博館邀請了中研院余舜德博士共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八場與人類學相關的演講,主題訂為「人類學的你們‧我們‧他們」,但演講內涵不僅涵蓋了民族、文化與宗教,甚至包括了人性、夜市和巫術!內容...more
本書主要講述一群來自法國的牧者,在東海岸耕耘超過半世紀,這群牧者主要來自巴黎外方傳教會,這個傳教會以到外方傳教為目的,並著重於傳教區的當地人才培育,以及文化保存等工作。本書除了收錄四篇來自不...more
本書希望能從人的角度出發,探討生活中和演化相關的事理。這個系列邀請的講座來自成功大學、臺灣大學、東海大學、中山大學、中研院還有科博館,更邀請了前教育部長,講者陣容精彩亮麗,涵蓋的內容更是縱橫...more
本書主要介紹「我家蟲住民特展」之展示內容,包括「世界動物權利宣言」與「我們的家」、「害蟲?益蟲?」、「歡迎光臨」、「蟲與牠們的棲地」、「誰躲在我家?」、「特異功能」、「小小蟲子我怕怕」、「誰請...more
本書是「週末Let s g o ! 分享大師視野」演講系列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運行將屆十一載的新步伐。本書以每一演講為單元,每單元含有四部分:(1) 「演講提要」:報導演講內容;(2) 「演講」:透過QR碼回顧演...more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比賽於2016年上半年將第一屆和第二屆的精彩作品集合成一書,出了「驚艷‧新視野:科學攝影事件簿」。而時間來到2017年底的現在,三屆合集的「等待>祕鏡-科學攝影事件簿選集」得...more
頭足類是臺灣主要的食用海產類群,大家經常在市場、餐廳、夜市可購買到的花枝、魷魚、鎖管、透抽、軟絲及章魚,都是耳熟能詳的美味海鮮,但是要如區別牠們?又都包含了哪些種類?除了「好吃」及「鮮美」的形...more
大象屬於哺乳綱長鼻目,是現今體型最壯碩的陸生哺乳動物,擁有傲視群倫的長鼻與威武的大門牙。透過數字,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大象的形態特徵、連結大象的生理功能、體會大象的行為模式。讓我們更加瞭解大象...more
本書介紹特展內容,包含七大單元:「結構的腦」、「知覺的腦」、「感性的腦」、「理性的腦」、「變動的腦」、「波動的腦」、「精微的腦」,從無腦動物介紹到高度發展的人腦,人體的感覺與人腦的知覺,人腦...more
這是一本科學攝影比賽的科學攝影集。這個科學攝影比賽,要求的不只是影像本身,也希望參賽者能提供優美深入的文字,來描述和闡釋自己的作品。文字的運用是很好的機會,讓影像作品能多一個向度的生命!...more
概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建館歷史與發展,及其博物館的使命。簡介博物館中的展示、教育、蒐藏、研究等各項發展與服務設施,以提供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認識與了解,廣泛有效的利用博物館資源。...more
本書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鼎立三十」特展圖錄;探討中國先秦時期的古銅礦冶遺址分布,採礦技術、煉銅工藝;並以湖北省考古發掘出土的青銅器禮器、食器、樂器與兵器等,探討夏、商、周三朝的禮樂制度與青...more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浙江自然博物館合作辦理世界首展「恐龍蛋誕恐龍」中國蛋化石特展,因應參觀民眾參考資料需求,出版展出珍稀化石圖錄以饗大眾圖資需要。恐龍自發現以來,一直是人類關注的熱門話題,由...more
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服飾風格與圖樣、技法等的傳承與變遷。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有獨特的傳統服裝與飾品,紡織技術、衣服的式樣與花紋、裝飾品等物質文化,並非亙古不變,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或因族群間的往來而...more
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服飾風格與圖樣、技法等的傳承與變遷。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有獨特的傳統服裝與飾品,紡織技術、衣服的式樣與花紋、裝飾品等物質文化,並非亙古不變,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或因族群間的往來而...more
一萬年前的古早世界總是令人充滿遐想,而恐龍更是這想像空間裡最神秘的動物。牠,始終是各個自然史博物館裡最熱門的主角,歷久而不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當然也不例外。自千禧年「與龍共舞」展開龍的序曲...more
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考古遺址,分布在曾文溪流域及其支流的平坦的河階地、稜線前緣平台或山麓緩坡等。阿里山鄉地區的史前文化可以分為以繩紋紅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Yingiana下層文化」和以素面粗砂...more
本漫畫讀物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之2012龍年特展,提供給青少年朋友蒞館參觀的「另類展示看板」讀 物。主要內容是依循展示現場設計架構而釐定:祥龍迎賓、溯本探龍、龍的形成、神話與傳說、龍的演 變、龍子...more
科學是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思想結晶,自然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本館展示的內容主要是在強調「人與自然」的觀念,本書簡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有關展示、教育、蒐藏研究及公共服務等...more
每年農曆3月23日左右,春雨綿綿,間歇的細雨伴著暖陽之際,台灣的天空開始很「媽祖」。數十萬信徒,白日接續黑夜,主要沿著西部海岸平原,南北縱貫各個媽祖名廟之間,八至九天時間內,行走三四百公里,構...more
科博館作為國家自然寶藏的典藏單位,至今已積累超過百萬件的典藏品。今年,本館配合政府的政策,辦理了「建國百年.建館25年慶.科博館百件典藏精華展」,涵括動物學品25件、植物學品18件、地質學品28件和人...more
這本書以本館吉祥物「CoCo龍」與「BoBo龍」擔任小記者,和各種貝類代表進行對話的方式,將一般民眾對各種貝類在構造與生態上的疑問作解答,搭配豐富的圖片,串接成此書的主要內容。許多插圖以漫畫的方式呈...more
大湖文化魚寮類型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史前文化;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魚寮聚落西側的魚寮遺址,具有本文化期相的代表性。本書嘗試對魚寮遺址的石器、陶器、生態遺留與灰坑現象進行研究,目標有五項:...more
書介紹中生代的水棲爬行動物,包括鱷類、蜥鰭類、魚龍類、海龍類及滄龍類五大類群。它們是生活在遠古海洋或湖泊河流環境中的脊椎動物,其中絕大多數都已先後從地球上消失,僅留下化石,只有鱷類等極少數種...more
本書本著服務大眾,協助民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為出發點,讓大眾除了透過既有的網站系統,搜尋到本館建置的原住民文化知識庫,也可對照出版品的資料,更細膩的觀賞到物件的紋飾與圖樣,提升本館藏品的運用價值...more
近年來隨著民眾知識水平的提昇,「考古」很容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因為一般民眾對考古是有興趣的,或許遺址就在住家附近。然而當考古與現實發生衝突,遭遇到的問題牽涉到利益,大眾的意見就不一了。例如由誰...more
本書本著服務大眾,協助民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為出發點,讓大眾除了透過既有的網站系統,搜尋到本館建置的原住民文化知識庫,也可對照出版品的資料,更細膩的觀賞到物件的紋飾與圖樣,提升本館藏品的運用價值...more
「第二屆博物館研究雙年研討會」邀請漢寶德館長、黃光男校長、方力行館長就「製作博物館的臺灣經驗」分別發表專題演講,並徵得二十六篇以博物館研究主要分支(蒐藏、展示、教育、管理、社會文化影響)為基礎...more
許蒼澤先生的作品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對於拍攝的對象、時間、地點與使用的相機、底片,均有詳細的紀錄,提供研究者正確的資料。許多台灣攝影作品,往往缺少這些資訊,使得作為輔佐研究的價值淢損。在許蒼...more
「小來」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研究團隊,於民國92年9月30日在臺中市惠來里挖掘出土第一座墓葬中,第一具出土的男童遺骸。從小來居住的惠來遺址,可以窺見一千多年前,小來與其族人在此生活的...more
目前在臺灣,並沒有任何一本有關藤壺的野外圖鑑,可供科學家與業餘民眾參考鑑定這群奇異的生物。因此,我們出版這本「臺灣的藤壺」來介紹藤壺的基本生物學與生態上的常識,以及台灣常見的藤壺種類,供讀者...more
本館科學中心自開館以來,一直是一個頗受觀眾歡迎的互動性展示區,透過觀眾親自動手的方式去體驗科學的原理.有感動手體驗來傳播科學的成效,本館及取經於動手做的先驅(舊金山探索館)這就是定名為科學探索...more
鑑於國內有關礦物的中文書籍相當缺乏,圖鑑譯本之外,更是鳳毛麟角,而形與色乃是人們對礦物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感好奇與興趣的地方,所以本書以礦物的形與色作為貫穿主軸。全書共分五個章節。...more
本書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公園的解說手冊,內文收錄了台灣各地低海拔地區植物的生態及熱帶雨林溫室中各類植物的介紹,此圖文並茂的手冊,希望能提供自導式學習者的參考,同時誘發大眾對植物社會產生興...more
營埔遺址位於台中市大肚區,大肚溪北岸的河階上,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1943年由日本考古學者國分直一發現,並進行了三次小規模的考古試掘;1964年宋文薰教授與張光直教授在此發掘。由於營埔遺址發...more
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是世界面積最大、最深、島嶼最多的海洋,島民在此發展出多樣的生活方式。面對二十一世紀,大洋洲即將或已然消失的知識系統、社會文化、藝術形式、生命和宇宙觀,對我們理解人、自然和超...more
鹿寮遺址位於台中市沙鹿區,大致分布在鹿寮國中的東北側一帶,地形屬於大肚台地西則的山腰緩坡,海拔高度為25-45公尺。1972年,本書編者之何傳坤,於參與張光直教授主持的「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