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4/6

兩年後的現在,若說這段經歷有助於戴爾脫胎換骨並不為過。麥可‧戴爾重返公司,誓言讓戴爾回歸以顧客為中心的根本價值。他取消了一項把大部分技術支援服務都外包到印度的計畫。(請注意,外包不見得是壞事。它只是因為執行不善,而成為戴爾重利潤、輕服務的象徵。)戴爾徹底整頓產品線,不只大幅改善品質,還成功地打造了時尚、創新的產品形象。(這些文字就是用一部新戴爾筆電打出來的,對於像我這樣的ThinkPad長期忠實愛用者而言,這實在相當不可思議。可是,我對戴爾的認知已經改變……)

今日,如果你在Google大勢裡鍵入「Dell Sucks」(戴爾真差勁),你會看到兩件事。第一,這個詞彙的搜尋次數有三個高峰期:一是賈維斯原始貼文的發表時間;二是貼文發表後一個月,也就是他的貼文所造成的網路暴動引起媒體關切之時;三是一年之後,當時發生了戴爾筆電起火事件(肇因是Sony的電池,我實在不願意加上這句!)自此之後,戴爾的差勁度降到最低點,還不錯。

第二,搜尋「Dell Sucks」的頭號大本營是德州奧斯汀市,剛好就是戴爾的總部所在,這並非偶然。沒錯,戴爾盡責地在搜尋「Dell Sucks」。它在傾聽網路的聲音。

這裡有個趣味實驗。如果你剛好有部戴爾電腦,而剛好這部戴爾電腦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是找碴,而是正常管道都已用盡還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剛好你也有個部落格,你可以在部落格上寫出問題,然後等著看會有什麼事發生。根據最近的經驗,一週內應該就會有戴爾的人員和你聯絡,想辦法解決問題。戴爾現在有個小組,專門追蹤部落格世界裡的風吹草動,發現問題就出手滅火。戴爾已經過去對消費者串連的力量漠不關心的戴爾,已經變成傾聽長尾聲音的模範生。

「主流媒體與部落格爭奪線上注意力」圖表描繪的是由其他網站連結進入次數排名的50大網站,它同時也是以量化呈現的影響力新版圖。那張圖沒有畫出排名第51到8百萬名的情況。在第51名後,主流媒體對業餘媒體的比例降低,甚至到了200名,具高度影響力的部落格數目就超過了傳統媒體。我為什麼把由其他網站連結進入的次數視為影響力衡量指標?因為這是有史以來衡量口碑的最佳工具。

超連結徹底改變了影響力的評量方式。傳統上,衡量媒體影響力是根據觀眾多寡、讀者數目、收聽率、收視率、發行量、訂閱人數等諸如此類的數字。它主要是根據和媒體互動的人數。至於他們對所讀到的東西有何感想?他們在閱聽後會有何舉動?我們無從得知。

要了解新方法(計算由其他網站連結進入的次數)為何優良許多,你必須真正了解超連結背後約定成俗的社會意義。就像所有重大、激進的觀念一樣,人類要花數十年的時間才會完全理解超連結。1990年發明網路的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在網際網路上應用超連結的始祖,但是在概念上,超連結可追溯至奈爾森(Ted Nelson)在1960年想用一個名叫沙納度(Xanadu)的全球網路來連結文件,但一直沒有完成。奈爾森的靈感又源自卜希(Vannevar Bush)在1945年首度提出的原創構想:全球大腦。我們才正要開始看到它所開啟的世界全貌。

你可以把超連結想成網路世界樂善好施行為的極致表現。人們連結到另一個網站,其實是告訴讀者前往其他地方。他們等於在說:「親愛的讀者,現在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我建議你離開我的網站,到另一個網站去。我相信那個網站值得你看看。我相信你會喜歡那個網站。我相信你會因為喜歡那個網站再回來我這裡,而你回來時,會感謝我明智的建議。」

同理,若有人在自己網站裡放入你網站的連結,他們的意思是:「我對你、你的內容和你所代表的一切寄予很高的評價,因此我想以我多年來在我的讀者群裡建立的信譽,把你推薦給我的讀者。我想將我讀者對我的信任轉換成支持你的人氣。」

透過第三人連結〔或是取決於第三人連結的自然搜尋(organic)結果〕而來的流量,是從會喜歡、尊敬、欣賞連結網站內容的讀者而來,因為這些讀者依循的是他們信任的建議。這種「正偏好」(positive bias)流量是個全新觀念。

在傳統媒體模式裡,我們只知道收視率、收聽率和閱讀率,卻對人們的想法一無所知。閱聽率是中性的數據。有些人喜歡他們接觸到的閱聽內容,有些人不喜歡,但如果不是透過焦點團體座談或類似的管道,我們難以分辦人們的喜惡。但是,根據超連結而來的流量(目前占網站平均流量的一半以上),因為沾了連結來源的光,隱含著一種肯定。

超連結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藉之將網路貨幣化的Google,看重超連結勝於一切。

Google在決定搜尋相關度時,根據的不是語意分析,而是計算由其他網站連結進入的次數。這些外來連結就像是投票。它們是信心投票。它們是相關度投票。它們是精準無比的贊成票。

因此,Google是根據連結數排列自然搜尋結果。高排名和自然搜尋結果又會帶來流量,再一次產生「正偏好」流量,因為這些是Google推薦的,而這個正偏好流量會為連結目的網站帶來廣告收入。基本上,這是經濟交換:Google把信譽變成注意力(流量),網站把注意力變成金錢。

這就是為什麼今日口碑主宰一切。最古老的意見溝通方式現在被擴大千倍,不但可以量化、傳播全球,還能直接變成白花花的銀子。這就是為什麼長尾行銷以吸引由其他網站的連結進入次數為起點,因為這些連結帶動了可信、真摯、自然、底層的草根意見,而在21世紀,這些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重要的驅動力。

當權力由機構移轉至個人手裡,我們來關心一下最大的機構,那就是大型多國品牌企業。因為要拱手交出品牌利益,這些企業通常最不願意放棄由上而下、命令/控制式的傳統訊息傳遞方式。正因為如此,微軟的第九頻道更加令人意外。

2003年初,微軟的公共形象似乎已經觸底。90年代末期大半時間都在糾纏它的反托辣斯調查疑雲仍然揮之不去,它的股價一路躺平,而登上傑出科技企業寶座的公司換成Google。

微軟似乎無法改變它的公眾形象。想來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數十年來,這家公司表面上的人物一直就是那兩張老面孔: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史提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你對他們的觀感就是你對微軟的看法。如果你認為他們是掠奪的獨占者,他們說什麼都很難改變你的想法。如果你認為他們根本無法像蘋果一樣,創造出能引起同等消費者忠誠度和愉悅感的產品,這個嘛,也不是廣宣活動或新聞稿就能解決的。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