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頂級酒莊傳奇

頂級酒莊傳奇

Legends of Grand Domains

  • 作者:劉永智
  • 出版日期:2009/08/07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知性貴族 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清晨,驅車前往波爾多五大酒莊之一的「拉菲堡」(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窗外霧中風景,隱隱約約,溫婉而綺麗。拉菲堡紅酒嘗來不也就如此,知性內斂,含蓄婉轉,教養得宜,貴族風範令人傾心懾服;1855年分級之際,其列名一級酒莊龍首,決非僥倖。雖然1960、1970年代酒質略弱,酒迷引以為憾,然而自1985年起,酒莊聲威重振,連續的1985、1986及金三角1988、1989、1990年分,接有之後的連番佳作,都足證明其世界名釀的實力!

行至莊前,悠閒別墅莊園景象映入眼簾。酒莊總管薛瓦列(Charles Chevallier)大步前來迎接,雖然一派西裝領帶高挺模樣,但口音沉厚,帶有莊稼漢的豪爽俐落。他掌管拉菲堡的一切事務,從種植、採收、釀造,甚至銷售,面面俱到;目前城堡酒質臻至前所未有之巔峰,薛瓦列乃幕後功臣。

拉菲堡歷史悠長,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234年;其歷史巔峰有兩個重要時期,一是十七世紀晚期,於尼可拉‧亞歷山卓‧西谷侯爵(Nicolas-Alexandre de Ségur, 1695-1755)掌管時期,他同時擁有拉菲堡、拉圖堡及卡隆‧西谷堡(Château Calon-Ségur),可謂富甲一方,權傾一時,為他贏得「葡萄園王子」(Le Prince des Vignes)的美名。之後園主多次更迭,直至1868年,詹姆士‧羅其徳男爵(Baron James de Rothschild)以將近五百萬舊法郎的天價標下拉菲堡,再度開啟另一家族釀酒王朝史;目前的莊主艾瑞克‧羅其徳(Eric de Rothschild)為詹姆士男爵的後代,酒莊總管薛瓦列和其共事已有三十個年頭。

入酒窖參訪前,我們在一幅拉菲堡葡萄園地形圖前停下腳步,薛瓦列以長桿在圖上指點,解釋各塊地的差異:「Carruades是拉菲堡其中一園的名稱,而拉菲堡的二軍酒稱為Carruades de Lafite,它並非全以年輕樹藤的果實釀酒,當中也摻有老藤葡萄,再加上部分拉菲堡一軍所淘汰、品質稍遜的酒液混調而成。」其實自1874年起,拉菲堡便開始生產二軍酒,算是二軍酒的濫觴,酒質近來尤其優異;但價格較之七、八年前,已翻漲了四、五倍之譜,幾乎逼近一級酒莊歐布里雍堡的酒價。

據2009年4月分《品醇客》葡萄酒雜誌報導,拉菲堡二軍酒在「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Liv-ex)的高級酒交易指數上表現亮眼,占整體交易金額的4.6%,為交易金額排名第六的酒款,甚至超越白馬堡(Château Cheval Blanc)及貝翠斯堡(Château Pétrus),而這大多要拜亞洲收藏家無法滿足的需求所賜;以全球經濟新重心的中國大陸而言,拉菲堡也是五大酒莊中最受歡迎者,一方面是因拉菲兩字發音容易,另一方面則因其產量居五大之首,平均年產四萬箱(葡萄園總面積達100公頃);酒價雖高,但購取容易,成為此酒在新富國攻城掠地的優勢。

四百八十人採收大隊
到訪當時,正值葡萄樹勃發嫩芽的四月底,除酒窖裡十來名工人忙進忙出,酒莊其他角落一片沉寂。然而這都是一時假象,莊裡平時有一百二十名雇員,秋季採收時,酒莊還須外雇三百六十名採收者,除了能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機械作業,也能將採收時間壓縮在十天左右;1980年代,採收編制不如現在龐大,採收時間須拉長到二十天,因此會早些作業,難免會採收到未達完美熟度標準的葡萄。

拉菲堡的葡萄篩選作業非常嚴謹,但作法上不像許多酒莊在葡萄運送到釀酒廠後,才用葡萄篩選輸送帶進行篩選,而是直接將篩選輸送帶移至葡萄園。採收時,由五名採收工搭配一名搬運工,搬運工將葡萄籃搬到篩選輸送帶旁,將葡萄倒到輸送帶上進行篩選,一籃尚未篩選完不會倒入第二籃,以免魚目混珠;如此一來,在運回釀酒廠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健康葡萄及沾霉葡萄共處一籃的情況,而污染了葡萄,可謂思慮周詳。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