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8

●幸福補給站●--------------------------------------------
「玩積木」到底要不要教?

我家三隻小豬的玩具來來去去,始終不離不棄的就是積木――學步時期的「原木幾何積木」,稍長時就換成了「Lasy組合積木」。因為積木可以自由拼湊,不受限制,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出最貼近心中理想的成品。每當夢寐以求的玩具得不到手,小豬們就千方百計自己創造,信手拈來Lasy最能成就夢想;看到電影或卡通裡讓人心動的設備裝置,在各大玩具店裡遍尋不著時,就回家求助於Lasy;要自編自導自演一段故事,臨時缺了什麼角色或道具,立刻蹲回Lasy堆中,緊急拼裝,讓故事順利演出!

觀察這幾年小豬熱衷積木的各種動機,循著他們作品愈發成熟的變化軌跡,我找到三人愛上積木、玩出樂趣的幾個共通現象:

■不是為「創作」而做,是為「需要」而做
凱凱三、四歲時迷上《超人特攻隊》裡一個機器怪獸Omnidroid,這是一個外型類似章魚,有很多強力爪子的機器怪獸。從他會畫畫以來,即使畫了幾百張Omnidroid還是無法滿足。有一天,他突然吵著要我幫他找找看玩具店有沒有賣,甚至祈禱聖誕老公公送他這個禮物。天啊! 這隻又黑又醜的東西,可不會受到任何玩具商的青睞! 他想到就吵……但是再怎麼鬧,也變不出Omnidroid。

有一天,我竟然看到他靜悄悄的蹲坐在地上,約莫二、三十分鐘後,他笑得燦爛的走向我:「媽媽,妳看,我有一隻Omnidroid了!」凱凱走投無路之餘,只能求助於Lasy積木。

有一陣子熱烈愛上火車的鈞鈞,因為看到湯瑪士小火車裡每一部火車都有個性,編成有趣的劇情,於是也學著自編火車故事。每天中午從幼稚園回來,立刻搬出原木積木以及Lasy做出各式各樣的火車,還幫每一部火車取名字,享受自編故事的樂趣。

這些經驗讓我充分理解到:孩子的潛在創意,會因為渴求、需要而被激發出來!

於是三隻小豬瘋狂迷戀變形金剛期間,我幾乎是百般「刁難」,故意減少他們購得現成變形金剛玩具的機會。不出所料,「缺乏」真的成為最佳創作動力,他們從現有的平面圖片中想盡辦法用Lasy建構立體模型,然後很認真、專注的創造出一隻隻獨一無二、市面上買不到的變形金剛!孩子們逐漸養成一種「自創玩具」的習慣:得不到的玩具、現有世界裡無法滿足的,全都訴諸於積木、Lasy、甚至樂高等組合材料,現在更進一步運用各種素材從事立體創作,用硬紙板做船艦、寶劍、寶刀;用回收用品組裝成全新的造型,完全依照自己的藍圖建構屬於自己的玩具。
■模仿大人,在重複做中儲備技巧
鈞鈞三歲時,對挖土機極度著迷。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家裡玩,看到鈞鈞用Lasy做出一台挖土機,不僅外型維妙維肖,挖臂上還有兩、三個可以自由彎曲的關節,那位媽媽大呼驚奇,我也嚇了一跳。我之所以驚奇,是因為每天要求我做一台挖土機的鈞鈞,不知何時早就偷偷把功夫全學起來了。

孩子還小的時候,做不出心裡想要的東西,就會央求大人或哥哥姊姊幫他做。也許有些父母覺得,都是自己在做,孩子根本沒有參與,跟拿到一個現成的玩具沒有兩樣! 其實只要孩子一心想要的作品,就會在一旁目不轉睛的觀察,即使沒有親手做,也把每個步驟記熟了!每天打開Lasy,鈞鈞就要我動手做那台挖土機,有時候我臨時忙起家務事,就把來不及完成的作品晾在地上,鈞鈞則憑著記憶一點一點的將它完成。

後來我發現,鈞鈞會自己試著從零開始摸索,但有時候做了幾個步驟之後就卡住了,於是又向我求救。再來的階段是,我做著做著,他突然會一把搶過去,大呼一聲:「接下去我自己做就好了啦!」原來他害怕我把「最有趣」的部分玩「完」了,畢竟在腦海裡默默練功的他也想大顯身手啊!

■太講求形式,絕對玩不出創意
孩子的創意原本就是從模仿開始,重複練習之後就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創意,然而孩子之所以能夠模仿得好,絕對是因為他有需要、有興趣,如果硬是把「玩積木」變成一堂講求形式的課程,要他按照示範步驟做,或許做到不感興趣的物品時,孩子就會顯得魂不守舍,甚至站起來到處走動。與其慎重其事的「教」孩子拼積木,不如坐下來跟他一起動手玩,在自然而然的狀況下,與他做「伴」,大人也投入其中,一起開心的玩。

我發現以玩積木的發展速度來說,老三鈞鈞非常快速,立體概念很強,這不是我和哥哥們真的教了他什麼,而是他們三人一起玩Lasy時,即使是各做各的,他也始終用崇拜的眼神專注盯著兩個哥哥,他們做什麼,他就模仿什麼,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慢慢衍生出更多的變化。如果用大人學習事物的模式來思考,想辦法要理出一套「成功模式」,純粹為「玩」而玩」的孩子一看到積木,反而只剩痛苦的連結了!

■多方參閱各種實務照片、造型,從掌握主要特徵進展到整體精準創作
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觀察一個物品通常只注意到它的主要特徵,因此做的東西除了主要特徵之外,其他都是「忽略」或是「混」過去的。比如說孩子要做一個溜滑梯,絕對只做了一個斜斜的滑道,卻沒做出另一邊的樓梯。不過此時的他也不需要有樓梯的溜滑梯,只要東西放上去能溜下去就覺得好玩極了。但是隨著認知進步,注意到的細節就會愈來愈多,光是掌握主要特徵已無法獲得創作的滿足感。

孩子玩積木的主要挫折就是自我創作的成品趕不上自我認知的進展,明明知道溜滑梯另一邊有樓梯,卻不知道怎麼把樓梯和滑道結合在一起,如果一直無法突破,就會因為心生挫折而放棄。其實不需要教導孩子怎麼做,因為細細碎碎的步驟對孩子的立體透視能力沒有任何幫助。他們最需要的是在腦海裡先行建構一個完整的、清楚的三度空間圖像,所以最好能提供孩子一些實體圖片,各種角度,各個部位,讓他們三百六十度看個仔細,他們才可能搖身變成一位真正的「設計師」,憑著腦海裡的藍圖思考建構材料與建構順序。

■為孩子準備實體圖片,不完全依賴附贈的「指導手冊」
我為孩子準備的最重要Lasy「教材」是一本實體圖片集,把一些孩子有興趣的造型、器具、物品照全部集成一本,像是挖土機、吊車、火車、摩天輪、一○一大樓、機器人等,讓孩子看了這些圖片之後,轉換成自己的認知,自行揣摩立體的建構過程,考慮每個面向的組成與關聯性。

或許直接對照場商附贈的「指導手冊」,按照步驟做出來的東西更為精緻完美,不過就是缺少了孩子自行建構立體圖像的最重要學習過程,所以我並不鼓勵孩子總是以這種按圖索驥、不明所以的方式玩組合類積木。然而,「指導手冊」仍有其功能,孩子需要從中獲得一些關鍵的基本製作技巧,比如機器關節、活動門、齒輪的組裝等等,孩子若是能把這些基本機械組件套用在自己的作品裡,讓作品更具「可玩性」,將能得到更大的滿足感。所以,我偶爾也樂見孩子照圖做作品,希望孩子去感受別人如何將精巧的設計融進作品裡,吸取樣本作品的精華之處,最終觸類旁通,從零開始建構自己兼具原創性與操作性的作品。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