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建 築
GOTHIC STYLE哥德式風格
GOTHIC ARCHITECTURE
回顧十一世紀與十二世紀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哥德式藝術並不是突然出現在某一天,或是受到某個特定事件的影響才誕生出來的。不過,它的的確確是一個剛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有活力、正在演進的社會,所孕育出來的產物。這個新的歐洲社會具有許多特點,最重要的有:新社會階層的興起,這個新階層即是中產階級。他們不再為貴族工作,而自由地在城鎮裡經商貿易,或從事手工藝製造業,雖然各個行業中仍然有嚴格的行會、公會在管制著,某些職業本身也有很高的門檻限制,但與從前相比,社會已經大大開放了;而像法國、英國這些國家,政局獲得重新整頓,國王的權力被鞏固起來,貴族的特權跟著減少,商業與城市則興旺起來了。
提到建築藝術,就不可以忽略修道院院長、主教、修道士、教士這些神職人員,他們對建築物建造風格的影響確實相當大。因為這些為神服務的人士,不再只關心信徒們的靈魂,而漸漸成為城市生活的要角,對權力、物質和財富,表現出愈來愈大的興趣和野心。到後來,甚至常與貴族階層、君王和皇帝發生衝突(如敘爵之爭)。
在這種風氣下,主教和資產階級投資建造宏偉的新教堂,目的不僅是為讚美上帝而已,同時也是為展露他們心裡無法掩飾的自豪。這些人想驕傲地站在高大堅固的教堂上面,俯視方圓百里內成千上萬的居民,讓人崇拜、景仰,並且為這一座巍峨的建築物傾倒。
此外,建造高聳雄偉的教堂,也不外是對於「經院哲學」的宣揚。所謂經院哲學,就是歐洲中世紀教會用來傳播教義的哲學,這種哲學的實踐方法是,藉著傳授信徒各種知識,告訴他們與上帝溝通不僅可以依靠信仰,憑藉人類的理智同樣也可以——人們可以利用複雜精細、既嚴謹又細瑣的思維力量,來與上帝溝通。正是這種經院哲學,啟發了哥德式教堂的建構靈感:極力往高處發展,依賴其間複雜、精美、格式嚴謹但細膩豐富的設計,來與上帝溝通。
可以通往天堂的教堂
哥德式教堂建築中的每一種構造元件都非常高聳、尖細,尤其是拱門、方柱和拱肋。這些元件讓建築物變得似乎完全不受重力的影響,一再挑高,以超乎想像的方式,伸展到令人目眩的高度。當人們抬頭瞻仰時,往往會覺得教堂尖細垂直的屋頂,彷彿連接著天堂。
事實上,這種能在人們心中勾勒天堂景象的教堂建築,是建築師利用創新的建築技巧建構而成的。他們採用飛扶壁、扶垛等元件來支撐拱頂,讓教堂屋頂儘可能地高,然後以不可思議的樣子,垂直聳立在天空中。讓人看了,不禁覺得可以經由此地,通往天堂。
如果看過蘭斯大教堂(Reims)、夏特爾主教教堂(Chartres)、巴黎聖母院、波維主教教堂(Beauvais)、亞眠聖母教堂(Amies),以及法國各大小城市和整個歐洲的居民,為建造這些「上帝棲身之所」所付出的辛勞與代價,就會了解這些哥德式建築簡直就是奇蹟。
這些建築幾乎都是動員了所有民間的財力、物力和勞力才完成的,每一座教堂的背後,都有成千上百萬來自中產階層的無記名捐贈,以及無數當地居民自願提供的義務性艱苦勞動。夏特爾的居民們就是因為無怨無悔地提供勞力,而聞名於建築史。這些居民在可憐的馬匹都已經筋疲力竭時,接替了牠們的工作,將載滿建築材料的馬車,沿著狹窄的上坡路,一直推送到建築工地去。而這些犧牲和努力,對於為了建造類似建築的歐洲民眾來說,還只是小意思而已。
不過,也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品味、哲學觀和審美觀都逐漸在改變中,建築技術也進步創新了,教堂建築物才能夠這樣向天發展。這些創新中,最重要的是拱頂形狀的突破,人們擺脫了圓拱和斜拱的限制,銜接兩個弧形進而發明出尖拱。這種尖拱可以藉著兩邊弧形線段的變換,任意改變拱形的高度。哥德式建築就利用這種尖拱,發展出了造型變化多端的「尖頂交叉拱頂」。
尖頂交叉拱頂
羅馬式風格的交叉拱頂,是由兩個筒形拱頂交叉而成的,將半圓的拱圈頂端弄尖,就是哥德式的尖頂交叉拱頂。交叉拱頂外面的屋頂部分被稱為拱帆。而支撐拱頂重量、彼此之間相互交叉的結構,稱為拱肋,拱肋也就是拱形的外圈。拱肋匯聚在交叉拱頂的最高點——「拱頂石」(Key Stone)上面。
每個時代的建築師們都希望在技術上有所突破,而哥德式藝術時代的建築師便設法在上面加入直立又尖削的元件,來滿足對垂直感的追求。在不斷的嘗試下,一位沒沒無聞的泥瓦匠(當時人們是這麼稱呼建築師的)設計出了尖頂交叉拱頂。這位發明家只是試著將支撐拱頂的四根方柱蓋得靠近一點,沒想到卻意外地將原來的半圓形拱圈擠成了由兩個半弧接成的尖拱,而它正好可以任意改變拱肋的弧度,往更高處伸展,這真令人驚喜!
尖頂交叉拱頂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它結實、有彈性,而且輕巧,因為拱帆的重量會被疏導到拱肋上,然後從拱肋傳到四個支撐點去(即傳到方柱或圓柱上)。
但是,尖頂交叉拱頂畢竟還是不夠平穩,因為它是弓形的,彎角大、垂直度又高,所以不僅會壓迫建築底部的方柱或圓柱,還會產生強大的側推力,而這種側推力要靠飛扶壁來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