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3
雕 塑
BAROQUE STYLE 巴洛克風格
BAROQUE SCULPTURE
在巴洛克時期,並不缺少雕塑家,但很出色的卻不多。其中最傑出的就是吉安‧羅倫佐‧貝里尼。他在巴洛克雕塑領域的重要性,遠大於他在建築領域上的貢獻。雕塑藝術是巴洛克時期最具特色,且散播最廣的一門藝術,它不僅做到了建築與繪畫所未能做到的事情(即創立一個在整個歐洲,皆大體一致的藝術風格與語言),而且成為藝術史上無人能出其右的藝術典範。直到今天,巴洛克雕塑仍在歐洲各地處處可見,而且讓人一眼就可從作品的典型特色中認出它來。
在認識巴洛克時期的雕塑作品,以及如何區分與其他時期的雕塑藝術有什麼不同之前,我們必須先將巴洛克時期的雕塑作品,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來裝飾或補充建築的雕塑作品;另一類則是真正單獨存在的雕塑作品。
當時的建築主要是以三種方式來運用雕塑藝術。首先是設計一整排水平排列的雕塑,以保持建築物外觀平整的水平線,但這種設計手法並非巴洛克藝術首創。不過,在巴洛克時期,它卻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常用的建築裝飾手法。這種裝飾設計源於十七世紀中葉,非常流行於裝飾建築物的樓頂。那是在建築物的最上方,建一堵將斜屋頂遮蓋起來的平牆,這麼一來,從下往上看時,建築物的頂端仍然是一條水平線。於是,為了美觀起見,便會在這一堵長長的牆上,裝飾一排相互之間保持等距離的雕塑。這些雕塑通常都很龐大,聳立在藍天下,而且,它們的間距往往與建築物正面的圓柱,或壁柱裝飾的間距相等。由貝里尼所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其圓柱迴廊;法國的凡爾賽宮以及其相關的大大小小的建築物,都採用了這種裝飾手法。後來,這種裝飾設計又從屋頂,發展到其他的建築物的平面上,比如花園的圍牆,橋上的圍欄等等。
第二種設計手法,是用雕像來取代圓柱作為建築的支撐,有女像柱與男像柱之分。這種裝飾手法也很古老,其發展歷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臘藝術時期。而在巴洛克時期,則主要盛行於奧地利與巴伐利亞地區。
第三種設計手法則是表現在邊飾上,即使用雕塑人物來裝飾徽章,戰利品及其他的類似器物。這種裝飾方法也是雕塑藝術在建築中最具特色的設計方式,它使雕塑成為巴洛克式建築的真正「裝飾品」。有時,它也是用來掩飾一些建築的殘缺或不夠完美的手法,比如用來彌補兩種搭配不和諧的建築圖案等等。另外,也可以用雕塑創造出「類似於建築」的建築,或者重新創造出一座新的建築物,比如:貝里尼所創作的聖彼得大教堂內的華蓋,就是最好的例子。建築與雕塑這兩門藝術完全地融合在一起,是巴洛克時期藝術特有的典型風格。
顯然,在巴洛克時期,雕塑家們也從事一些傳統的雕塑工作。例如墳墓、祭壇、紀念碑等等的雕塑工作。一般而言,在這些雕塑工作中,所採用的設計規則都和戲劇中的佈景規則相類似,甚至採用相同的手法。何況在當時正是戲劇與音樂開始蓬勃發展的時候。貝里尼曾經為聖卡特琳娜(Santa Caterina)教堂,創作了「錫耶納的聖卡特琳娜之喜悅」這座雕像,就將該主題表現得如同一幕戲劇,甚至將該雕塑的買主們,一併納入塑像作品中,並且按實體大小將他們的塑像安排於特別設計的戲台上,就像他們正在劇院裡看戲一樣。
這類雕塑作品有兩個特點。從技術上來說,藝術家的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以至於想要從他們所完成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中,判斷或想像出大理石原來的形狀,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了。米開朗基羅在總結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理想目標時曾經說過:一座雕塑必須給人一種印象,哪怕是從山頂滾到山谷,它都將絲毫無損。但巴洛克時期的雕塑作品則完全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它的目標是像照相那樣,將運動中的影像完全定住。這意味著雕塑家必須使用更自由、奔放的佈局設計,甚至必須使用比文藝復興雕塑藝術的人體尺寸規範,更苗條、修長的人體尺寸。
而「動態」正是巴洛克藝術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特徵。該時期所展現的人物,從來不處於靜止或休息狀態,而總是處於運動狀態下,雕塑家們會確實捕捉一個幾乎很難察覺,但又極端緊張的時刻,讓雕塑中的人物靜止在一個不穩定的平衡當中。舉個例子來說,像跳高選手,在一躍而上的剎那,靜止在一個無法再上升,但卻還未開始下降的那一刻的造型,會被雕塑家們充分的掌握住。正是這種對「動態」感的強調,才導致十七世紀「蛇形人物雕像」的巨大成功。
所謂的「蛇形人物雕像」,出現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巴洛克藝術時期開始之前。在巴洛克時期,這種表現人物的雕塑方法再度獲得青睞。實際上,它指的是讓人體,固定在一個螺旋的動作中,以產生快速旋轉的情境與表情,如同一位運動員在扔擲鐵餅那樣。而人物身上的衣服,就會因為運動而顯得激揚、奔放、飄忽不定、充滿浪漫與美麗的線條。寬鬆的衣服隨風舞動,飄飄欲飛,這些元素都為巴洛克藝術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了理想的前提。也正是為了實現這種明暗對比的手法,雕像中的人物,往往被表現成處於誇張、不自然的動作狀態中,服裝佩飾極其繁複、過度誇張、佈局混亂,幾近違反常態。有時,藝術家們對衣飾、動作的表現效果,以及對自己的技能過於自滿,也導致作品缺乏整體感與和諧性。不過,這些現象在各個時期都會發生,使得某些藝術家淪為二流的工匠。但是在巴洛克時期,另一個貢獻卻恰恰在於將這些二流的作品,融入具有絕對價值的複合式城市建築規劃中,點綴著城市中的廣場、花園、通道、噴泉。在這些城市建築裡,有大鬍子的神、森林之神、仙女、海豚、鬼怪;在宮殿、府邸建築的大樓梯上,有各式各樣的裝飾物;在走廊、大廳、教堂,甚至每個住宅中,都充斥著灰泥飾物,各式各樣、繁複多變。有時,這些作品帶來的是惡夢,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它們成功的詮釋了當代的藝術風情與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