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找出霸凌
霸凌問題要搬到檯面上解決、討論,首先得先發現有霸凌的情況。許多霸凌其實常常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被第三者發現,那麼要如何發現更多檯面下的霸凌?霸凌者不說,受凌者不敢說,只有靠周遭大人敏銳的觀察,才能直達心理與情緒的底層。
◎受凌的各種創傷
例如孩子最近放學後只想窩在家裡不想出門,要求父母接送不願意自己去上學,不想講在學校發生的事,在學校的表現突然一落千丈……。
被帶來精神科的受凌者通常已有情緒症狀產生,並已經影響正常生活表現。當事人的主觀陳述有時是不可靠的,關於這點精神科的醫療人員相當有經驗,我們經常面對病患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孩子不敢告訴大人的外在理由如「擔心大人不相信」或「不相信大人有辦法幫自己」,內在理由如「不知道這是霸凌」「自己應該可以搞定」「好丟臉」「自己是遜咖」「是自己沒用」等,人會有自己的防衛機制來因應目前的情境,但不代表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要從主訴以外的層面來發掘真相。霸凌行為可能帶來以下創傷的影響:
●學業適應障礙:學業中斷或拒學。很明顯的會發現他星期一到五都說不想上學,突然頭暈肚子痛一定要請病假,到了週末又變得好好的。
●認知調控障礙:形成自我、他人、未來世界的黑色三角,例如自己是無用的,別人是不會幫助自己的,未來生活當然也就一片漆黑。
●情緒調控障礙:焦慮、憂鬱的相關症狀。在壓力之下的情緒失調反應,心情起伏大(焦慮)或是整體低落(憂鬱),或者兩者混合出現。兒童或青少年期的憂鬱特色是易怒,易被大人誤認為叛逆。
●行為調控障礙:包括自傷、傷人,物質濫用(菸、酒、其他物質如毒品)。當壓力無法適當的紓解時,人的衝動性便會上升產生外在的行為衝突,向內的發洩方式就是麻痹在某種物質裡得到短暫的平靜。
●人際調控障礙:包括封閉、疏離、衝突。霸凌最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人際品質,不管是否選擇抵抗,結果都是更多的排擠或忽視,有些人選擇封閉自己不想再受傷,不輕易與人互動。
●精神病理方面:可能是各種情緒性疾病,例如憂鬱症狀持續了兩週以上就需考量是否為憂鬱症,如果低落的心情持續兩年以上,就須考量是否為長期型憂鬱症。
以上的各種障礙如果包含多項,例如情感調適障礙並有自我傷害及衝動的行為、人際退縮、強烈的無助感等,且有明顯的證據表示這些症狀是因霸凌而產生的,我們可以考量當事人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會帶來更明顯的逃避或退縮反應,警覺度增加(或驚嚇),如果症狀少於三個月稱「急性」,症狀到達三個月或更長稱「慢性」,若壓力事件與症狀的初次發作間隔了六個月以上則稱做「延遲發作」。
即使當事人的主觀感受並無異狀,但你的身體比你的主訴誠實多了,情緒的症狀會用各種方式提醒你:你開始會不斷做噩夢,身體很多不舒服卻又檢查不出什麼毛病,開始放棄平常喜歡的興趣喜好,你的改變代表你的不對勁,只是自己還沒心理準備去了解。
一個門診的高中女生堅稱自己「只是身體不舒服」「容易頭疼」罷了,但近幾個月以來身體卻很奇怪的僵硬,走路緩慢歪斜像壞掉的機器人,講話也會突然卡住,只能勉強用單字表達,而且似乎要費盡所有力氣才有辦法說話,於是她的「我很好啊」「沒事」變成荒謬的欲蓋彌彰。我說:「既然你沒事,那為什麼要看這麼多醫生做這麼多檢查?我不相信你沒事,只是還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她很驚訝,開始想跟我說些什麼,只是喉嚨卡得更厲害,愈急愈說不出來。於是我益發相信她的生活中一定遭遇了什麼。
當我們遇到霸凌時,一開始會有生氣、沮喪、悲傷哭泣等種種豐富的感覺,但接著發現無力改變時,開始變得安靜、容易放棄、認命,然後就可能像上述女孩一樣變得麻木沒有感覺。
所以不管那是不是霸凌,即使周遭朋友堅稱「只是開玩笑」,只要當事人覺得真的不好笑、不舒服,為人父母或師長就必須積極處理,也讓當事人了解自己的不舒服有權利讓他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