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生命藍圖提供什麼資訊?
我總是很驚奇,如果真有一份生命藍圖,大部分人都希望它能提供的資訊越精細越好,諸如你會考上何所大學?會從事什麼工作?幾歲時會結婚?某年某月某日你會發生車禍,某年某月某日你丈母娘會死,某年某月某日你自己會死。這太怪異了,我簡直不敢相信有人會接受生命經驗是如此僵化、死板、每分鐘都早已被刻在石頭上的東西。
也有的人想法剛好相反,如果告訴他有一份記載了他一生會發生的所有事件的生命藍圖,問他想不想看?他會說不想,與其先知道結果,不如無知地順其自然走下去。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份記載著你一生會發生什麼事的生命藍圖,但你可以自由改寫,那麼你就想看了吧?
確實有生命藍圖沒錯,你的過去、你的現在、你的未來都寫好了,「本我」這傢伙很厲害,他每一瞬間都寫出了一本書,完整的,寫到最後一個字後頭的句點。問題是,你注意到這句話的重點了嗎?他每一瞬間都寫出了一整本書!換言之,下一瞬間他又寫了一本。因為你看不出來兩本有什麼差別,所以你以為是同一本,但事實上它有變化的,尤其是「自我」的意志產生了很大的變動的時候。「本我」很樂於「自我」提供了很不一樣的想法,它時時刻刻把這些想法納入他新的創作。
因此,以為自己有一份被寫好了的不會改變的生命之書,那麼去探索它是毫無意義的事,可是明白那書是活的、生動的,你可以參與,情形就不同了。同理,你該從那書上得知的訊息,也不應是死的東西,而是可自由揮灑的空間為何?我說過了主題是個能帶來自由的設定,舉個例子,有三個人的生命歷程主題都是「愚人」,但他們可能用完全不同的生命經驗來詮釋這個主題,一個人成為畫家,一個人是醫生,一個人是計程車司機。反過來說同樣是醫生,很明顯的世間每位醫生的人格特質都不相同,理想和目標可能也大相逕庭,他們的主題當然各自不同。
再者,主題的設定跟我們的人格屬性有很大的關連,除此之外跟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有關係,好比說為何你出生在一個已開發國家或者第三世界國?為何你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或者貧窮的家庭?為何你的成長環境讓你較為容易接觸到藝術性的或者很市井的或者很殘酷的或者有特殊意識型態的背景?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在《神之手》中我談的較多是內在能提供的多種人格面向以及潛能,在這裡則想多提及內在設定的主題所能帶來的各種生活經驗與遭遇,這些經驗與遭遇不是僵化的、死的,而是有助於發展主題的材料,「自我」有責任將其豐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