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選書
從閱讀到寫作:現代名家散文十五講

從閱讀到寫作:現代名家散文十五講

  • 作者:吳宏一
  • 出版日期:2012/04/01
內容連載 頁數 2/4


俞平伯筆下的秦淮河,如詩似畫。槳聲如詩,燈影似畫。槳聲和歌聲、弦吹聲交疊在一起,燈影和月光、電燈光交疊在一起。分開來看,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句子,都飽含著濃濃的詩情和畫意。文章一開頭他就用了詩的語言來寫:

我們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燈影,當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

這是詩的語言,不是散文的句法。「我們」指的是他和朱自清(佩弦)。他沒有交代遊河的日期,也沒有交代搭什麼樣的船,更沒有詳確列出遊河的歷程,一切都朦朦朧朧的。他只是這樣形容著:「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就懶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小的燈舫初次在河中蕩漾;於我,情景是頗朦朧,滋味是怪羞澀的。我要錯認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裡明窗洞啟,映著玲瓏入畫的曲欄杆,頓然省得身在何處了。」寫得比較明確的,如下面的一個片段:「在利涉橋邊買了一匣煙,蕩過東關頭,漸蕩出大中橋了。船兒悄悄地穿出連環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淒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拍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小船兒載著我們,在大船縫裡擠著,挨著,抹著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像這樣藻飾華麗的句子,盡是詩的語言,盡是詩情畫意,寫的也盡是作者個人陶醉其間的感覺。這和朱自清的寫法,基本上是不一樣的。
朱自清的文章,一開頭就交代他們同遊秦淮河的日期時間和所搭乘的船隻: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遊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雇了一隻「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於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這就是所謂散文的句法。而且,下文接著就介紹秦淮河的船,和北京頤和園、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的船,有什麼不同,並且對所謂秦淮河「七板子」的小船,作了頗為詳盡的說明。然後,朱自清還說,由於他們談起如《桃花扇》、《板橋雜記》所記載的明末秦淮河的一些艷跡,有了許多歷史的影像,因而對於秦淮河的船和水,也覺得有奇異的吸引力了。至於船經利涉橋、東關頭,到大中橋的歷程,以及大中橋的三個橋拱建築和周圍的景物,朱自清也有比俞平伯較為詳細的描述。雖然朱自清也字斟句酌,力求辭藻的華美,也盡量想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但在文學的感覺和表現上,他實在沒有俞平伯那樣的細膩。俞平伯的好處就在於細膩,然而要說他的缺點,恐怕也就在於「膩」這個字上。昵昵兒女語,濃得化不開,說多了難免會令人膩吧?

有人說:民國初年的文人創作,喜歡表現自我個性,喜歡談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拿這些話來對照民初的文藝創作,確實說的不錯。俞平伯和朱自清都是民初新文學運動的名家,他們提倡寫白話詩,寫詩一般的散文;他們寫的散文,有的簡直就像是詩。像他們筆下的秦淮河,在槳聲燈影裡晃蕩,水也朦朧,燈也朦朧,月也朦朧,一切都美得如畫似詩。然而,在陶醉於這自然美景的時刻,他們卻仍然表現了各自的個性,也表現了時代共同的特色:他們同時談到妓船點唱的事,就談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