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科技想要什麼

科技想要什麼

What Technology Wants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大哉問
我這一生多半身無長物。從大學輟學後,我在亞洲偏僻荒涼的地方遊蕩了快十年,穿著便宜的球鞋和磨破的牛仔褲,時間多多,口袋空空。我最熟悉的城市浸潤在濃厚的老式風華中;走過的土地仍由古老的農業傳統支配。手一伸出去,拿到的物品材質多半不出木頭、布料或石頭。進食靠雙手,徒步走遍山野丘壑,走到哪兒睡到哪兒。我的行李很少,總計有一個睡袋、替換的衣服、一把小刀和幾台相機。少了科技的干擾,我的生活與大地更親近,體驗也更直接。常常覺得天氣變冷,又更常感到溫度上升,三天兩頭兒全身濕透,更容易被蚊蟲咬傷,更快習慣一天和四季的節奏。時間似乎多到用不完。

在亞洲待了八年後回到美國,把我那一點點財產賣掉,買了台便宜的腳踏車,在美洲大陸上從西到東迂迴曲折騎了八千多公里。滑過賓夕法尼亞州東部阿米緒人整潔農地的那一段旅程,在我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美洲大陸上,阿米緒人盡力不仰賴科技,是我看過最貼近亞洲體驗的族群。我很佩服阿米緒人,慎重選擇自己擁有的物品。樸素的住所卻能帶來無比的滿足。我覺得,我的生活跟他們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受花俏的科技妨礙,我也立下目標,在生活中盡量不要接觸科技。到了東岸,除了腳踏車,我沒有其他的財產。

一九五○和一九六○年代,我在紐澤西州的郊區長大,生活中少不了科技。但到了十歲,我家才買第一台電視,送來後我也沒興趣看。我看到電視對我的朋友發揮了什麼樣的魔力。到了特定的時刻,大家就受電視的召喚而去,讓他們定在那裡好幾個小時。充滿創意的廣告告訴觀眾,要購買更多科技產品,觀眾也照著做了。我注意到,其他的科技產品支配人類的能力也更強,像汽車,似乎能得到人心甘情願地服侍,刺激買車的人去購買和使用更多的科技產品(高速公路、汽車電影院、速食)。我決定了,在生活中盡可能避開科技。青少年時期,我不懂得自己想表達什麼意見,在科技產品嘈雜的對話聲中,我覺得朋友真正的想法也被淹沒了。避開了科技的循環邏輯,我的想法就更不容易受到干擾。

二十七歲那年,結束了橫跨美國的腳踏車旅行。我避居到紐約上州一處偏僻的所在,那裡的地價十分便宜,木材產量大,且不受建築法規約束。和朋友合力砍伐橡樹後打磨成木料,再用這些自製的梁木蓋成一棟房子。我們把雪松屋瓦一片一片釘在屋頂上。搬了數百塊大石頭堆成擋土牆的回憶鮮明如昨,溪水多次氾濫,擋土牆也跟著垮了好幾次。曾用雙手搬動那些石頭的次數數不清。我們又搬了更多石頭在客廳裡搭成巨大的壁爐。雖然費了不少力氣,大石頭和橡木梁讓我感受到阿米緒人的心滿意足。

不過我不是阿米緒人。如果要砍倒大樹,我覺得最好用電鋸。住在森林裡的部落居民要是能用電鋸,也會同意我的想法。一旦你能壓倒科技的噪音,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就會發現,有些科技就是比其他的好。要說在亞洲的遊歷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會說阿斯匹靈、棉質衣物、金屬鍋具和電話都是很了不起的發明。很不錯。不論在哪裡,有機會用到這些東西的話,除了極少數的人以外,大家都不會放手。如果你曾把設計完美的工具拿在手中,應該就體驗過那種心神一振的感覺。飛機擴大了我的眼界,書本開啟了我的心靈,抗生素救了我的命,攝影技術激發了我的靈感。斧頭砍不穿的樹瘤,電鋸卻能利落片開,就連用了電鋸,都讓我內心對木頭的美好和扎實產生了深深的敬畏,世界上再沒有其他的媒介可以帶來同樣的感覺。

如果能挑出幾樣提振精神的工具……這挑戰令我心醉神迷。一九八○年,我是個自由撰稿人,受《全球概覽》約聘,這本雜誌讓讀者從形形色色對個人有利的產品中挑選和推薦恰當的工具。在一九七○和八○年代,網路和電腦還沒出現,《全球概覽》基本上就等於使用者提供內容的網站,只是用便宜的白報紙印製。讀者就是作者。精心選擇的簡單工具能在他人的生活中激起偌大變化,令我心潮澎湃。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