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活動中心
走到大道盡頭,正紅色的活動中心,如今看起來,有一種屬於過去時代的輝煌。走進去,陳設理所當然已經改變,昔日簡單打菜的自助餐廳換成了宛如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餐廳另一頭小福利社變成了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碰觸它的自動玻璃門,便替活動中心開了另一個出入口,取捷通往新建於椰林大道盡頭的總圖書館。
在過去,這光線並不怎麼明亮活動中心一樓,集聚了電影、禮堂、演講、餐廳等功能,二樓則有各類社團:思辨的,知識的,慈善的,宗教的,娛樂的,交際的小群體,不同性情的學生約在活動中心碰面看電影,沒事就到社辦報到,消磨光陰,互訴心事,班門弄斧,清談終日,一樓餐廳裡的桌椅就算非用餐時間,也常座無虛席,人人各自吃零食,抄筆記,作功課,語言交換,情侶疊頸打盹纏綿。
如果不是因為五月,這個活動中心,在她的回憶之中,應該也會和其他大學時代的回憶一樣,退化成一個他人的舞台,一些零星的故事,無啥大事可記的佈景。雖然的確有過一些日子,她曾在那裡買過餐點,看過海報,甚至幾場電影,可無論如何,她不曾在這裡奉獻什麼,沒有過什麼可歌可泣的情節。她與同儕之間總存有那麼一些走不攏的距離,可是五月堅持挑戰那些距離,跳也要跳過來。
有段期間,五月幾乎日日到活動中心報到,從沒有光線的租賃洞穴裡爬出來,像木頭傀儡把線從頸後拉緊,把散亂的熱情與悲傷胡亂裹成一團,塞在笑容背後,然後,逢人神采奕奕,甚至幽默大笑,走上活動中心二樓,與人打成一片。
那是八○年代的尾聲,所謂五年級發芽的時代,不顧一切的努力,把知性與情感榨壓到極限,且往往是情感越過了知性,人人多少談一點文學、哲學、性別,也談環保、歷史、政治,種種,種種,各個小圈子匯集在活動中心裡來去,那些圈子裡的許多名字後來在不同領域有了各自的光芒,但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如果巧合,這些人的記憶盒裡,應該還留著五月所描述過的二樓社辦裡的空間狼籍,人與人的愛情與競合,懷抱理想的青年男女,執著地和自己的風車戰得筋疲力竭。
第一次見到五月就在活動中心,五、六個人在餐廳裡併桌清談,吃食四散。五月到的時候已經遲了不少時間,坐下來說前陣子出車禍,今天可是特別出關來見各位的。一張小臉,下巴裹著紗布,全靠一雙晶亮大眼睛打招呼。她和在場其他人多少電話聊過幾句,五月倒是完全陌生。
活動中心磨到天黑,換地方繼續。五月雖然受傷還是活絡得很,有那種能跟每一個人打交道的本事,包括她。五月眨眨眼說:我們之前見過,不過,你應該是不記得了。
她的確沒有印象。五月不在乎,繼續說話,沒個停頓。她看著五月,自然將之歸納於和自己不同的人,但又不覺得討厭,活力神氣的人多半尖銳,但五月神氣裡有一種和善。
大家邊說邊吃喝,惟獨五月因傷口不方便始終沒吃什麼東西。後來時間晚了,總也餓了的時候,五月吆喝:喂,你們好歹也有個誰去幫我買瓶牛奶吧。
她不遲疑便站起來。
五月很快從身後趕來:欸,我沒要你去買啊……。
沒關係。
你知道這附近哪裡有超商嗎?
不難找吧。她索性直說:其實是我自己想出來晃晃,你就讓我去幫你買吧。
五月沒再阻止,不過,也沒往回走,趕幾步跟上她。不一會,又開口了:怎麼不穿外套呢?
還好,沒那麼冷。
抖成這樣還說不冷?五月忽地伸過手來摸她的衣衫:這麼薄?
這瞬間,彷彿打了個寒顫似地,某些平靜的事態被驚擾了。
一個人該如何去描述一個人?有必要嗎?有權利嗎?這麼多年,她反覆自問這些問題。
如果有一天,她必須描述五月,那會是真的嗎?她又何必描述五月?是自己需要表達,還是五月需要表達?
表達自己,五月應該已經做得夠多了吧。五月對自己毫不保留,她所揭開的,有時候,還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忍受的。要說五月有什麼沒有表達,也許只是她們之間的故事。五月不是不能寫,是她特意沒有寫,即便寫了也只能像個破綻百出的故事,一個事脈與輕重到那裡就兜不攏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