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
禮記:儒家的理想國

禮記:儒家的理想國

  • 作者:周何
  • 出版日期:2012/07/23
內容連載 頁數 2/4


【附錄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大學〉)

【說明】
鄭玄說這是博大之學,可以為政(見《三禮目錄》),是看做從事政治的博大學問。不過這裡既然明說「以修身為本」,所以宋儒往往重視其對個人修養的指導價值,也是對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朱熹謂之大學的三個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謂之八個條目。明其明德是修身的最終目標,止於至善是平天下的最終目標,所以明德修身是大學之道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個人身修之後,才能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因此這些都是修身的外衍。而修身的內涵過程,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了。格物雖然是修身最基本的功夫,但格物本身還須要具備五個層次的先決條件,那就是定、靜、安、慮、得。

因此個人的修養功夫,應該先從確定自己努力追求的至善目標做起,有了既定的方向,心意才能寧靜下來,才能適應任何處境,才能考慮周密,然後在深入探究事物之理的時候,才能有正確的心得收穫。天下事理的觀察分析能有正確的心得,才能獲致是非善惡的體認和辨別,才能在自己意念浮動的時候,切實把握住善念而排除惡念,才能端正平衡自己的心態,無論是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都能合乎節度,待人處世,都能保持正常,這才達到了修身的要求。能對任何事理,明辨其是非善惡,而又能存善去惡,久而久之,自然能體會到這些經由理性辨析所得的善惡,原來都是我心所本有,不過過去被後天環境的污染所蒙蔽,而日漸失去其靈明光輝。經過這樣條理層次的體認和印證之後,使原有光明的德性慢慢地恢復光明,最後達於修身的目標。

這是一層境界,此後就可以發揮其光與熱,去照亮和溫暖別人。首先接觸到的是自己的家人,往外擴張以至於國人。使他們都因承受這種德性的感應,而人人自我革新,於是就到達了第二層的境界。再進而至於天下人都能洗淨污染,還我本來純然至善的本性,沒有是非爭執,沒有邪惡暴亂,那就是天下太平的最高境界了。天下太平是高而遠的理想,但起步還是在個人,所以其重點還是在於如何修身。甚麼是「誠其意」

所謂「誠其意」,認真切實把握住每一意念的活動,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在不欺騙自己。怎樣才能做到不欺騙自己呢?對於不善的念頭,要能做到像是討厭奇臭無比的東西似的,予以切實地排除;對於好的念頭,要能做到就像喜愛美好艷麗的色彩似的,予以認真地把握。能這樣做,就可以稱之為自我的充實與滿足了;因為在自我之內再也沒有絲毫虛妄的成份。

所以君子在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格外小心謹慎地把握住意念的浮動。你看那些小人,閒居無聊,常做壞事,甚麼壞事都能做到;可是當他看到君子之後,就會躲躲藏藏的,掩飾自己所做的壞事,而盡量顯露自己的好處。其實當別人在看自己的時候,就像能透視到肺肝一樣的清楚,這樣的掩飾,又有甚麼用呢?這就是說,你所認真切實把握於內心的,一定會自然地表露於外表的,根本掩飾不了的。所以君子人在他獨自一個人,好像是一切意念活動最不可能為人所知的時候,卻是格外地小心謹慎。曾子曾經說過:「想像著有十隻眼睛在注視著你,有十隻手在直指著你,這樣的監視可夠嚴了吧!」有財富的人,自然會用金錢來裝飾自己的房屋;有品德的人,也自然會用道德來潤澤自身。內心充實寬廣,身體自然安泰舒適,所以君子一定會認真切實地把握內心的意念活動,務求真實無妄。

【附錄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ㄑㄧㄝˋ)。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