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 作者:公孫策
  • 出版日期:2012/11/01
內容連載 頁數 3/6


1、秦始皇

秦王政統一天下之後,自認為功業超過了三皇五帝,因此將稱號改為皇帝。自己是「始皇帝」,以後的皇帝則二世、三世……一直排下去,直到千年萬世。

然而,秦始皇並非膚淺的只想到國祚綿延,他想的是真正的萬世太平,所以他推動了一個偉大的帝國藍圖。從他在琅邪臺勒石立碑的碑文,可以看到這個「理想國」的大概:

【原典精華】

……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①除末②,黔首③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④。器械一量⑤,同書文字。……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⑥。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⑦。……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⑧欣奉教,盡知法式。……──《史記.秦始皇本紀》

① 上:同「尚」。上農:鼓勵農業生產。
② 末:指商業。除末:抑制商人。
③ 黔:黑色。黔首:貴族與士人戴冠,百姓露出黑色頭髮,稱黔首。
④ 摶:同「團」。揖:通「集」。摶心揖志:團結一致。
⑤ 器械一量:指統一度量衡。
⑥ 陵水經地:不辭跋涉山水,巡行各地。
⑦ 辟:同「避」。
⑧ 驩:同「歡」。

簡單說,秦始皇本人勤於政事,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他每天批閱公文要用秤來稱重量,不達到一定重量,就不休息。他一切施政都是為了讓百姓富足,包括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都是為了全天下人的方便。他在另一個碑文上稱頌自己的最得意政績是:隳(音「揮」,毀除)壞城郭,決通川防,移去險阻。也就是免除戰國時的關卡抽稅、壟斷水利,並克服地形限制、興闢交通──這樣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去除了大部分諸侯割據的不便,為工商業起飛排除了阻礙,那正是當時中國社會迫切需要的。

為了確保將來「不用兵革」,秦始皇大公無私的廢除了封國,也就是他的兒子、秦國王室貴族都不再有封地食邑: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政府設守(行政長官)、尉(司法長官)、監(監察官),郡以下設縣,由縣令、縣尉管理眾人之事,也就是人民不再受貴族奴役,貴族與官吏都領政府的俸祿,郡縣官吏直屬中央。如此設計是為了避免諸侯戰爭,當然不是為了黔首人權。

另外,他將天下兵器通通收集到首都咸陽,銷熔後,鑄成十二座「金人」,每個都重三十四萬斤,高五丈,腳長六尺。以及將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還將各地的豪傑之士通通遷移到咸陽,就近看管。

做了這麼多措施之後,天下應該太平了吧!如果還有人有非分之想,那就是「賊寇」,就該以嚴刑峻法治之。

為了鎮壓「非分之想」,秦始皇巡行天下,重點在南方的故楚國、東方的故齊國,刻意盛大排場,讓人民看看始皇帝的威風。

孰料,巡行天下非但對天下太平毫無助益,反而開啟了天下大亂的禍端。

2、海上仙山

秦始皇向東巡行,除了宣示皇帝威風之外,另一個目的是:期待能見到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早在戰國時期,齊國、燕國就流傳:東方海上有三座神山,齊威王、齊宣王與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尋找這三座神山。三座神山,分別是蓬萊、方丈與瀛洲,位在渤海之中,順風時船隻可達。

曾經有人到過那三座神山,諸仙人與不死之藥都在島上,那裡的禽獸全都是白色,島上以黃金、白銀裝飾宮闕。還沒到的時候,三座神山望之如雲(在天山);到了前面,三座神山卻都在水中;船一靠近常常就被風吹走,因此罕有人上得去。

如此傳說,令戰國雄主都私心羨慕,到了秦始皇時,方士幾乎個個都會講「三座神山」的事,秦始皇也都給了他們要求的船隻與童男女,結果卻都是「因為風向不利,看見而登不上去」。

最會說仙山故事的一名方士名叫徐福,他出海回來向秦始皇報告:「我遇見海中大神,他問我:『你是西方皇帝的使節嗎?』我說『是』,他問『你要求什麼?』,我說要求延年益壽藥。那海中大神說:『你們秦王的禮物太輕了,只能給你看看,不能讓你取回。』於是讓我上到蓬萊山,看見巨大靈芝形成的宮闕,有一位使者全身泛漾銅色光澤,外形如一條龍,我向他下拜後問:『需要送什麼禮物?』海神說要童男童女以及各種工藝品。」

秦始皇聽了這番「神之話」,龍心大悅,下令搜求民間童男童女三千人,外加五穀種子、百工製品出海。

徐福的船隻到達一個有平原、有大湖的地方,就留在那裡,自立為王。傳說那就是日出之地──日本。

被搶走孩子的老百姓因為悲痛思念骨肉,十家當中有六家起而反抗暴政。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