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參考書首週
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

浮城述夢人:香港作家訪談錄

  • 作者:廖偉棠
  • 出版日期:2012/11/23
內容連載 頁數 1/4
01 三生杜牧說前事 訪.蔡炎培

就像說「先生」我們一般都是指魯迅先生一樣,在香港文化界說「蔡詩人」則肯定是指蔡炎培,他以他張狂的詩人形象和不拘一格的長短章詩篇,恰好符合了安分守己的香港人對「詩人」的想像。

我從不掩飾對蔡詩人的喜愛,因為他是香港這彬彬之地罕見的真性情之人,我始終認為寫詩絕對需要真性和熱情,蔡詩人雖然年長我近四十歲,激情卻不讓二十少年,常常給我們提示生之慾、文字之慾為何。我曾戲稱,與蔡炎培一席談,勝吃十鍋羊腩煲,所以初冬風緊,我便生一訪蔡詩人的念頭,詩人互相取暖,夜話不必圍爐。

其實如果說什麼波希米亞香港,蔡炎培與其同代的詩人崑南、戴天、畫家蔡浩泉、王無邪等哥兒們應該算是第一代波希米亞香港人。走進蔡詩人獨居的寓所,欣見凌亂如昔-我當然沒有親眼見過昔日的蔡詩人,我想見的是那一個遙遠時代的縱酒長歌之夕,凌亂的是生活的面孔,因為凌亂而充滿生機與神秘。

在堆滿各種詩集和小說的飯桌上,空出了一張A4紙大小的位置,那裏放着一摞白紙和一枝鋼筆-蔡炎培無論寫詩寫文還是抄稿,都親自手寫,別說電腦了,影印機、傳真機他都不用。在這個網路時代,我郵箱裏唯一能收到的實體書信,就來自蔡炎培,抬頭必寫某某某詩人收,讀之就如互通天地會暗號一般的光榮。

蔡炎培和我天南地北聊天,常常離題遠奔,談名師、名士 ,談情傷、情傲

-當年多少人被他詩歌中兼有的溫柔與孟浪之姿所傾迷!但他就像他所私淑的詩人吳興華,獨來獨往,自恃一身才華與傲氣,不惜碰釘與寂寞。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他又有這樣一種癡情,是與所謂英雄不同的、一種甘入地獄的大悲憫所在。

「我接觸到吳興華才覺得這個人才有資格做我的老師,他很深沉。我熟讀他的(秋日的女王)、(記憶)、(絕句)、(十四行)……都能背出來。我是很挑剔的,覺得詩的文字和節奏必須很講究,吳能滿足我。他的重要在於承先啟後,是新詩運動最重要的詩人。」素未謀面的吳興華曾經救他一命,「那時我因為感情問題幾乎崩漬,出現幻聽幻覺。那是我在台灣讀書回來,Blue Coat要離開我。」Blue Coat是他生命中重要的女子之一,吿別的年代、分開的理由從來不需訴說出口,唯嘆天以百般磨難成就一詩人而已,「直到我在文學雜誌讀到吳的(論黎爾克的

詩)(編按:黎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德國詩人),馬上感悟了,詩歌晉級了,寫出一系列的好詩來。我沒有見過吳興華,但私淑他是老師,」

從此他學會了豁達,雖說仍然想茲念茲,念茲在茲,他也就一以貫之此道。「我一直是這樣走的,我是一個跟着命運走的人,別人會計劃什麼,我不會,即使如今這個年紀也如是,我一直感謝上天給我能夠走到今天的機會。」愛情、寫作、還有賭博,成為他生命中最自豪的事情,我想起的,是他的那句妙語:「寫詩如花錢,花完便算。」愛情呢,他倒不這樣灑脫。

赴台灣求學,蔡炎培開始拚命寫詩,寄了一首去《創世紀》,馬上被刊用了,當時香港有幾個詩人被台灣看到?詩歌給予他的台灣歲月及好的回憶,「我在台中唸書,路過台北的時候就會和那裏的詩人會面,葉維廉介紹我認識瘂弦和洛夫。我還記得一次在淡水河畔,我拿〈離騒〉紿他們看,大概是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之間。在淡水河畔吃烤肉,瘂弦和洛夫問我:『在那急流河畔,滿月在扶光之中』何謂之『扶光』?我說:現在滿月,它的光像水一樣,快到滿瀉,但是因為有張力而不瀉,所以像扶住光一樣。他們說有道理,作出一個要頒給我學位的姿勢。」那夜之後,瘂弦送他上車,對他說「炎培,我們的文壇是有希望的。」這句話他至今還記得。

休學復學等等,一直讀了七、八年,一九六四年他才讀完那漫長的書。其實是因為中間休學過一次,「命運不肯放過我,休學時做了一年九巴車長-又叫鋸王,負責開閘放人的。後來升為賣票,每月有三百多元薪水-西西的哥哥就是做賣票的-結果在巴士遇見我喜歡的女孩(另一個,《日落的玫瑰》為她寫),她說你怎麼休學了?快回去讀書!」蔡炎培不願意回去讀書,卻被她的這樣一句話打動了:「你不考慮你自己,你也考慮一下我啊」,「那我就沒辦法了。我就馬上辭職回去讀書。但當我回去讀書後,她才說認我做大哥-你早知在香港就講啊!何必這樣玩我。結果我一怒之下和她絕交了。書還得繼續讀,但是心裏很掙扎,那首『幸而誰的胸前也有耶穌』其實是很憤怒的。」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