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資訊展
中醫不告訴你的36件事

中醫不告訴你的36件事

  • 作者:彭溫雅
  • 出版日期:2012/12/08
內容連載 頁數 3/3


服用水煎藥,比科學濃縮粉藥來得有效?

馮先生日前在公司拿出降血壓的中藥粉服用。經過的同事隨口建議他改服水藥,還說一帖水藥的藥效是粉藥的數倍之多。這種說法,讓馮先生半信半疑。

Q:水煎中藥真的比濃縮科學中藥強效嗎?

水藥、粉藥一樣好

確實過去常有些說法,贊同水藥比粉藥的藥效強。中醫古論也曾說,所謂「湯」者「盪」也,就是指水藥藥效比較強烈且迅速,尤其有些比較急性的病症,像是紅腫熱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等,藥材透過水煎煮一般效用的確較快速。還有屬血虛風燥類的慢性疲膚病,建議治療以性質偏養陰藥的養血潤燥藥材為主,所以也用水煎藥。還有一些以「膠質」、「醣類」為主成分的耐煮藥材,如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等,也有不少文獻指出水煎的療效較好。

不過,經胃酸酵素分解、代謝後,水藥和粉藥吸收的成效差不多,水藥並沒有特別容易被吸收。也有專家以科學方法試驗,發現同樣的比重下,水藥與藥粉的效果是一樣好。或許是一般科學中藥所標示的劑量較為不足,水藥又有可依患者體質、證型量身定做的優勢,所以使得水藥藥效較佳的說法甚囂塵上。但如果按照醫師指示服用,科學中藥只要劑量足夠,並不會輸給水煎藥。

水藥煎煮大有學問

煎煮水藥首先要拿捏水量,明代李時珍說:「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就是說,水量可直接影響到治療成效。一般來說,若不是低吸水性的藥材,頭煎的水量建議淹沒藥面後多二橫指;第二煎則因無需顧慮藥材的吸水量,只需剛好蓋過藥材即可。除非是龜板、黃耆這類質地較堅硬粘稠、需要久煎的藥材,就必須增加水量。

而水藥煎煮的過程,若需加水,很多人會用沸水。但中醫認為,用沸水煎煮中藥是不正確的,因為當乾燥藥材碰到滾水,藥材的外層組織會因高溫而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會在外形成「變性層」,使水份難以滲入,藥材內溶解的成份也難以滲出,直接影響藥材成份的溶出率。由此可知,煎煮中藥使用沸水,恐怕反而降低治療成效。

.煎煮前宜用水浸泡

除了少數需特殊處理的中藥材,如鹿角膠、龜板膠、麝香等無需浸泡,其他一般能取得的中藥材,都因已經過加工炮製、脫水乾燥,若直接煎煮,會使藥材表面蛋白質凝固,恐使藥材的孔隙阻塞,造成成份不易溶出。因此,在煎煮前都應浸泡,使藥材可以先吸收水份,讓細胞壁膨脹,進而讓藥材的成份更完全、迅速地溶解,強化藥材的療效。

而浸泡的時間,若是菊花、桑葉、紫蘇這類花、葉、莖類的藥材,浸泡約二十分鐘左右即可;而若是一般屬於根、種子、果實這類的藥材,可浸泡 三十至六十 分鐘,若是特殊方劑,則建議參照醫師指示調整時間。浸泡時,唯獨要注意避免使用沸水,以及避免因浸泡太久導致腐壞變質。

.慎選煎藥容器

從古書中可知,「凡煎藥最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由此可知,煎煮水藥,最好選擇陶瓷器皿、砂鍋或不鏽鋼鍋這類不會和藥材成分產生反應的材質為佳;相對化學物質不穩定,會在高溫煎煮過程中釋放出銅離子、鐵離子,甚至會跟藥材產生化學反應,產生對人體有害物質的銅鍋、鐵鍋,則不適合使用。

.依藥材控制火候

所謂的火侯,也就是煎煮時火力與火勢的大小控制。中醫一般將煎煮水藥的火侯分為「武火」與「文火」。「武火」又稱大火或急火,由於火力較猛烈,容易使水分蒸發,並使藥汁外溢,因此,煎藥時通常會先以武火煮至沸騰,再以俗稱小火或慢火的文火保持湯劑微沸的狀態,持續緩煎約十五至二十分鐘。

但依藥材性質不同,使用的火候也會不同,像是有芳香氣味、揮發性的花葉類藥物,或是治療傷風感冒常用的麻黃、桂枝、銀花、連翹、薄荷這些藥材,以及做為瀉藥使用的大黃、檳榔等,多建議僅用武火急煎,經一到兩次沸騰後服用;若是黨參、黃耆、茯苓、五味子、生地、熟地、蓮子等這類治療虛損的補益藥材,或是陽起石、珍珠母、牡蠣等質地較硬的礦、貝類藥材,以及川貝母、鬱金、川楝子、附子等不易出汁的根莖類藥物,則適合以文火持續緩煎,才能提高藥材內有效成份的煎出率,將藥效發揮至極。中醫理論中的「久煎取其熟而停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