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光緒廿六年
第一篇\風起雲湧的年代
1.曙光滅了
載湉頒佈《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觸怒了以慈禧為首的黨羽,於是后黨發動戊戌政變,政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
雪落,冷鋒悄悄拂過北京的天空。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五年)的冬天似乎特別冷,然而,紫禁城裡有一群人沒有任何寒意,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出天花了。
皇宮裡瀰漫著不安的氛圍,同治的臥病不起,引起許多人的驚慌;清廷對於「天花」有著一種恐懼症,因為順治也死於天花,所以,每逢萬壽、年終之日,或外藩入覲之時,凡是沒有出過天花的人,一律禁止進京──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降臨了。
御醫忙得團團轉,每日派一人輪診,以防萬一,慈禧太后另外還命人在乾清門上設置紙紮的龍船九付,以祈禱神祇庇祐。但載淳腰間仍不斷出現腫痛、流膿的現象,脖子、手臂與膝都有潰爛,不久,膿汁雖然漸漸少了,但每日流出的膿汁約有一茶盅之多。
「流膿?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麼會流膿呢?」
有人排除了天花的症狀,深信這是梅毒。
「怎麼會得這種病?」
「我也懷疑,會不會是診斷錯誤?這可是要殺頭的。」
「不會有錯,末期了,治癒的機會不高。」
於是,梅毒逐漸成為在御醫間流傳的憾事。
當御醫束手無策時,十九歲的載淳撒手人間。慈禧太后傷痛欲絕之餘,即使是半夜,為恐夜長夢多,仍十分鎮定的向惇親主、恭親王、醇親王等人宣達懿旨,迎接還在睡夢中的醇親王之子載湉進宮。
大隊人馬匆匆出發,醇親王府顯得熱鬧異常。
夜雖已深,慈禧太后毫無睡意,在養心殿馱著沉重的步履,於西暖閣徹夜等候。依據清代祖宗家法,皇帝死後無子,應由皇族近支中,選出一位晚輩男子繼承帝位。同治皇帝為「載」字輩,其下是「溥」字輩,按規定應從「溥」字輩中挑選;但慈禧太后心裡比誰都還明白,如果立「溥」字輩繼承帝位,自己將因其孫輩為帝而晉升為太皇太后,地位雖然尊貴,卻無法繼續垂簾聽政。於是,她不顧大臣們的建言,堅持從載字輩中選擇嗣帝。
當時最有資格入選的,是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的長子載澂,但由於當時慈禧太后與奕訢不和,更畏懼當時已十七歲的載澂掌權後,奕訢權力過大;挑來挑去,才選中了醇親王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四歲的孩子,載湉。
一切都按慈禧太后的計畫進行著,載湉登上皇位正一步步變成現實。期間,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和御使潘敦儼上奏,非常曲折委婉的表達意見,但仍是惹得慈禧太后惱火,申誡廣安,免去御使潘敦儼的官職;從此之後,朝中大臣,無人敢言,默默接受了慈禧太后安排的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
清同治末年,朝野中,很少人聽過載湉的名字,然而,在慈禧太后的堅持下,一個陌生的名字擠入了皇帝的行列。他是清朝入關後第九位帝王──清德宗,光緒皇帝。
載湉,是咸豐帝的弟弟醇親王奕譞之子,慈禧太后的外甥,登基時只有四歲。年幼的載湉初入宮時哭鬧不已,因此慈禧太后讓她的母親進宮陪伴,然而,當載湉進宮第三天後,慈禧太后就禁止了載湉與生母見面。
慈禧太后在長春宮,親自扶養年歲尚幼的載湉,載湉與他的母親雖然有點難捨與不願,卻又莫可奈何。不久後,載湉開始在毓慶宮讀書,學識豐富的翁同龢是載湉的老師,他希望能把載湉培養為一位有眼界、有作為的皇帝。
商代以來,歷代一般都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作為國君輔弼之官,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作為輔導太子之官。但後來一般都是大官加銜,以示恩寵,而無實權。
明清時期也以朝臣兼任,純屬虛銜。
雖然是虛銜,沒有權力,卻是皇帝身邊親密之人。
歲月荏苒,悲歡於掌中輕輕滑過,十五年過去了,載湉終於喜孜孜地初嚐權力的滋味;然而,龍位還沒坐穩呢,慈禧太后擔心他無法擺平朝中大臣,仍然繼續聽政了兩年,才允許載湉親政;而為了能繼續控制他,慈禧太后又立她的弟弟桂祥的女兒為皇后。這些都使得載湉在親政與大婚後,心情始終快樂不起來,一如傀儡般任人擺佈!
「我是大清國皇帝,總該有點作為吧?」
載湉鬱鬱寡歡,整日踱著沉重的步履,希望能為大清做點事,但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中,他一籌莫展。只是,這一切似乎已成為必需忍受的折磨,時間真可以慢慢將不如意的事磨滅?……載湉如此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