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陳腐的思維如何阻礙逆向創新
第三層次的思維:客製化就已足夠
乍看之下,第三層次的思維察覺到一些創新的需求,看似接受了新興市場的真實面。但其實仍停留在第二層次的思維,只是包裝得漂亮些。這層次的思維不只普遍,更是深植於許多資深跨國企業高階經理人的心中。早在七○和八○年代,跨國企業建立了一套簡易的創新模式:在自己國內開發商品,稍加修改設計後,再銷售到世界各地──通常真的只是為當地市場做小幅度的修改。這種作法就是全球在地化。
顧名思義,全球在地化是全球規模與在地需求的折衷。跨國企業為了將市占率最大化,會盤算最理想的交易,並將成本最小化,讓全球銷售和在地客製化之間取得平衡。
自八○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劇烈變化。但全球策略卻仍大同小異。全球在地化仍然是主要的劇本,不只跨國企業如此,連金字塔頂端的學術界也如此。
全球在地化之所以非常盛行,是因為事實證明當企業要往其他發達國家進軍時,它能夠很有效地促進市場擴張。它功效卓越,並能有效串連不同國家之間的某些需求差異。無論是何種體質的企業,例如從本土長出的跨國企業(如奇異),或者是利用併購建立鬆散聯盟的企業(如聯合利華),全球在地化都能幫助他們建功立業。
從前,新興經濟體尚未占領市場,低收入國家的中階與低階客群幾乎不存在,而發達國家主要就是依賴大眾市場,因而會產生全球在地化的主導邏輯。但如今,新興市場的成長規模已不容忽視,企業必須因應這個事實而調整全球策略。全球在地化的關鍵缺陷在於,它對待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方式沒有差別,但實在太少企業能體認到這一點。例如,它預設一間英國公司在印度開拓市場時,會面臨的挑戰大致上與在德國遇到的一樣。因此它在這兩個國家採取相同策略:移植本國成功的創新,再因應當地喜好而做出調整,但換湯不換藥。
全球在地化的確能夠解決小幅度的各國需求差異,但卻無法弭平貧富國家之間的根本落差。你多半沒辦法只是將發達國家設計的產品做點小修改、刪除一些功能來降低成本,就想立即將它以新品之姿推入中國與印度市場。因為更根本的落差在於,一個市場裡每人花得起十塊錢,但在另一個市場裡,十個人只能各花一塊錢。你需要的是更具變革性的產品。
就讓我們從一台再平凡不過的電冰箱來看看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約莫一世紀之前,電冰箱開始進入發達國家的主流市場,從當時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奇蹟性的商品,它不僅延長了食品保存的期限、減少食物被糟蹋的情況,還替人們省時省力。第三級思想層次的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也許只需將原有的設計稍做修改,等到哪天低收入國家的主流顧客收入增加到買得起電冰箱,就會對它愛不釋手,像自己當年一樣。
然而現實總是比想像複雜。在低收入國家,食物保存的問題必須用非常不一樣的方式才能解決。首先,低收入國家的消費者無法依賴電力,尤其是在鄉村地區。因此,隔絕效果不夠好的冰箱幾乎派不上用場。其次,他們的荷包不深,會願意犧牲產品性能來換取比便宜還要再更便宜的價格。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