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博士。他撰寫的《三民主義新論》對孫中山的想法亦步亦趨,難以看出其學術訓練。該書討論民族主義的水平,也遠遠不如清朝末年的思想啟蒙者梁啟超。崔是經由胡適的推薦而成為編輯委員。不久之後,他擔任一個奇怪的職務:國民黨改造委員、兼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崔書琴擔任改造委員的消息發表之後,雷震在日記中說,崔書琴以前「覺臺灣不可靠而趕緊搬到香港,寫文章不願意出真名,不獨無膽量,簡直是一自私自利之徒」。更奇妙的是,他一年多之後出版了《叛國種子》(Seeds of Treason)的中譯;該書是美國右派新聞記者,對喧騰一時的國務院官員希斯(Alger Hiss)間諜案的報導。崔書琴在書末的「補白」中摘錄《中央日報》〈自由主義者的下場〉:「希望其能利用鐵窗生活,寫一回憶錄,使天下『自由主義者』得引為鑒戒。」再過幾年之後,他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問美國,四處為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辯護。
相較之下,其他的編輯委員似乎比較合理,也多為當時的知識菁英。許冠三是歷史學者。他在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所發表的〈民主中國的障礙在那裡?〉,質疑民主是否需要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預告了後來歐美社會科學界對民主政治先決條件的爭論。美國政治社會學大師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將經濟發展視為民主必要條件的經典論文〈民主的社會要件〉(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大約十年之後才出現;社會科學界對這個理論的挑戰則是三十年之後,論點和許冠三類似。
羅鴻詔是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的畢業生,畢業論文是關於康德的哲學。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金陵大學、暨南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職於「軍事委員會」的時候和雷震相識。他隻身來臺,於一九五六年去世,是《自由中國》雜誌同仁中最早去世的人。夏道平為他寫的紀念文章中說,羅鴻詔在政府工作期間,因拒絕參加「中央訓練團」的集訓,憤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