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要正常運作,需要不斷刺激。但是顯然的,刺激的重要性還不如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是精神與心理層面的問題。沮喪的孩子與大腦所建立的關係,不同於獲得鼓勵的孩子,兩者的大腦反應也完全不一樣。………
你不是你的大腦,你是大腦的主人
創造現實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你不是你的大腦」。我們已經知道,對憂鬱症患者來說, 了解這一點至關緊要(其實這對任何一種情感疾患的病人都很重要,例如焦慮症)。當你重感冒時,再怎麼難受你也不會說「我是感冒(I am a cold.)」,你說的是「我得了感冒(I have a cold.)」。但是,憂鬱症患者不會說「我得了憂鬱(I have depression.)」,而是「我很憂鬱(I am depressed.)」。對很多感到憂鬱和焦慮的人來說,「我很」二字變得極為強烈。當你認為自己很憂鬱時,世界會反應出你的感受。你不會因為看見檸檬,就以為自己是黃色的,憂鬱症也同理可證。心智利用大腦創造出了黃色,就像它創造出憂鬱症一樣。從生理學角度來說,心與腦存在著緊密的連結,若你能控制這個連結,就能改變一切。
如果是大腦決定你的身分,「我是一顆黃色檸檬」和「我很憂鬱」,這兩句話同樣合理。那麼,我們要如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呢?為什麼你知道自己不是一顆黃色檸檬,但是憂鬱症患者卻痛苦得想要自殺呢?有一部分的差異來自情緒,在此可用生物學來解釋。海馬迴與杏仁核關聯密切,負責管理情緒記憶與恐懼反應。在人類受試者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時(fMRI,即時觀察腦部活動的掃描方式),讓他們看恐怖的臉孔,造影結果顯示杏仁核會像耶誕樹一樣閃閃發光。恐懼反應湧入腦上半區,腦上半區會花一點時間才知道無需對這些可怕的照片感到恐懼。失控的恐懼,就算沒有實際根據,也可能會造成長期的焦慮與憂鬱。
增加神經細胞可以抵銷這種作用。最近的研究指出,海馬迴裡新生的神經細胞能夠抑制杏仁核所誘發的負面情緒。紓緩壓力的活動,例如運動與學習新事物,都會促進神經細胞的生成, 並形成新的突觸與神經電路。像這樣的神經可塑性,可以直接調節情緒、預防憂鬱,因此成年人的海馬迴產生新的神經細胞,有助於解決神經化學物質失衡所造成的情感疾患,例如憂鬱症。在神經科學方面,這還是一個新觀念,但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早已發現慢跑可以讓心情變好。有些研究指出百憂解等抗憂鬱藥物,有部分作用也會促進海馬迴的神經生成(也就是製造新的神經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