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只要不小心碰撞到這個血肉之軀,就可能受傷、出現瘀青,一旦感染感冒病毒就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因此很少人敢說自己從來沒有生過病,只是次數很少,又沒有嚴重性、不會致命,但很可能轉為慢性病。
究竟人為什麼會生病,出現各式的疑難雜症,有的理論認為與自體免疫力有關,有的則認為是體內的自由基造成,或是歸咎於身體自然老化、功能衰退,但也有的指出與個人生活習慣養成有關,所以日本醫學將一些慢性病稱為生活習慣病。儘管西方醫學在二十世紀發現基因學,但是在基因裡原存在細胞與病毒之間的奧妙關係,人類試圖消滅細菌、病毒之時,卻也打擊了細胞及自體免疫。
根據多年的探討、研究與體驗,大多數的慢性病主因都是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人體一切活動的信息傳導途徑,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份;副交感神經具有穩定功能,能抑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交感神經緊張、興奮時,人體就會分泌化學物質,刺激各器官、組織,影響、指揮或支配白血球等身體機能的活性,以致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的作用增強,影響或阻礙各系統正常運作,造成自我修復功能異常或混亂,以致疾病經久不癒,只能控制病情發展;但症狀仍會隨著時間慢慢加重,成為所謂的「慢性病」。
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很多,一般以壓力、長期用藥最為常見,這兩種都會刺激自律神經,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因而增加白血球數量,同時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身體的負擔,使疾病慢性化。
現代工商業社會,人人都因為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或因感冒、慢性疾病而發燒、發炎,因而出現頭痛、生理痛、膝痛、腰痛等不適,為了改善症狀、減輕不適,就服用鎮痛劑、止痛劑、免疫抑制劑、降血壓劑和利尿劑,甚至服用類固醇、抗癌劑等;殊不知絕大多數的藥物都只能掩蓋症狀、減輕不適,不但無法緩解或治療疾病,還可能造成血管收縮,引發血流障礙,以致血糖、血壓上升,出現代謝不良症,最後導致疾病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