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7
一位出版公司的主管承認,要是一陣子沒檢查手機,她會有「煩躁感。你會想念觸擊手機時發現有一條訊息的感覺。你知道在你與某人談話時不該檢視手機,但這會上癮」。因此她與丈夫約法三章:「當我們下班回家後,手機必須擺進抽屜裡。如果手機就在眼前,我會坐立難安,我就是必須檢查。但現在我們試著更融入彼此的當下,我們會交談。」

我們的專注力會持續地對抗分心,包括對內與對外。問題在於,讓我們分心的事物使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一位金融業的主管告訴我:「當我注意到我的心思在會議中已不知跑到何方時,我當下就會懷疑我在這裡究竟錯失了哪些機會。」

曾有病患對我認識的某位醫生說,他們用藥物「自我醫療」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或猝睡症(narcolepsy),以跟上工作進度。有位律師告訴他:「如果不這麼做,我就無法閱讀合約。」過去病人需要醫師診斷才能取得這種處方,但現在這些藥物已成為一般的提升表現用藥。有愈來愈多青少年偽裝注意力缺失的症狀,以獲得興奮劑的處方——這是通往注意力的化學途徑。

專門指導領導者如何管理其精力的顧問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告訴我:「我們讓人們更了解應該如何使用注意力——目前他們的注意力多半很糟。注意力如今已成為客戶心中的頭號課題。」

接收太多資訊的壓力會導致人們敷衍了事,像是以標題將電子郵件分類、跳過多數的語音留言、只瀏覽訊息與備忘錄的小部分重點。我們發展出來的注意力習慣不只讓我們更有效率,訊息量也已經多到讓我們沒時間看出其真正含義。

所有這類問題其實早有人預見。時間回到一九七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賽門(Herbert Simon)撰寫即將來臨的資訊世界時,他在當時就已經提出警告,資訊消耗的是「接收資訊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的富足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