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6
如今低海拔的樟楠林由於面臨嚴重的開發利用壓力,使得幅員日益縮小,只有少數倖存的樟樹及楠木的老樹可以見證過去豐饒的闊葉林相。而終年雲霧瀰漫的檜木林也只有在少數人跡罕至的深山裡才能保存其原始的純林風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棲蘭檜木林。
2013年齊柏林導演推出的空照紀錄片「看見台灣」,讓所有生活在台灣的人親眼見證這塊美麗的土地,以及我們加諸其上的醜陋傷痕。影片裡杳無人煙的森林,漫無邊際,這片綠色森林大海原本是滿山遍野,如今卻只能在遠離塵囂的山區才能茍延殘喘。
這個得天獨厚的巨木之島,森林大軍卻節節敗退,如果我們繼續假裝看不見,或是冷漠以對,只怕不久的將來,下一代的台灣人將無法親眼見證巨木風采,而只能從影片中憑弔往昔的豐饒森林景象。
台灣老樹的民間信仰
台灣的森林資源豐富多變,老樹或巨木遍佈平地至山區,時至今日,在強大的開發壓力下,碩果僅存的民間老樹,不僅是生存競爭下的強者,同時也因為老樹與周遭人們的生活密切,進而發展出老樹的民間信仰,使得老樹的生存屹立不搖。
從台灣各地的地名起源不難看出一些端倪,例如高雄的大樹鄉,台中市大里區的樹王,嘉義朴子鎮的朴仔腳,其他如茄苳腳、楓樹湖、下茄苳、松(榕)仔腳等地名更是多的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以往台灣聚落的形成與老樹有極密切的關係,民間也多半將老樹奉為地方守護神,並成為地方的生活中心,這樣濃厚的地方色彩藉著民間信仰完整保存下來,也因此老樹的紀錄是少不了這些民間的信仰。
俗話說:「有心則靈,有求必應。」用在老樹的信仰上倒是十分貼切,一般民間對老樹的崇拜,是以神明視之而虔誠地膜拜,在以往醫藥不甚發達的時代,鄉間也盛行將體弱多病的小孩給老樹當義子,以庇護孩子平安長大。日後這些義子為答謝老樹,常在樹幹上披掛上醒目的叩謝紅布。
一般會將神格化的老樹尊稱為「公」,如茄苳公、樟樹公或榕樹公等,其中雌雄異株的茄苳樹,若剛好該地的茄苳老樹有一雌株、一雄株,則會特別分別尊稱為「茄苳公」、「茄苳媽」,這是台灣特有的民間風俗,十分有趣。
共
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