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昭和文青、咖啡屋與文化運動
昭和年代臺北島都與東京帝都的文藝青年
大正12 年9 月1 日正午,日本京濱一帶發生大地震,據粗估全東京受震、火災燒毀戶,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受災人數2,386,740 名,占人口約七成六強。震毀、燒毀的劇場、料理店與遊廓建物中,知名的帝國劇場、有樂座等劇場,精養軒、階樂園等料理店,大松閣、同幸樂等旗亭,洲崎、吉原等遊廓,皆全滅於此次震災中。這場釀成巨災的大地震,令明治末年至大正年間逐漸改正的東京都地貌毀於一夕,卻也開啟東京都市計畫的新契機。新內閣內務大臣兼帝都復興院總裁後藤新平,針對東京,率先採用歐美最先進的大都會概念之都市復興計畫。臺灣受日本都市計畫的影響,在1930 年代後也展開新概念的都市計畫,寬闊的幹道、公園道及大型公園設施的設置,臺北市、花蓮港市、臺中市、高雄市、基隆、屏東、新竹、彰化等地皆大幅擴張市區計畫。一方面是重建復甦中的帝都東京,另方面是日漸擴張的島都及各市區,此時不管是競走日本的留學青年或是島內的知識分子,在書寫的文字當中,都不可免的帶出近代化都市日常生活、休閒與消費方式的面貌,或者更深層的社會環境與階級問題。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