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6
一四○二年,英國在倫敦貝斯勒姆,建起了第一家精神病醫院,後來這家醫院的變名「貝德萊姆」,就成了人們熟知的瘋人院的代稱,它也意味著混亂不堪與喧囂不寧的情景。十五、十六世紀的精神病院裡,病人們經常挨餓,並用鐵鍊子拴在一起。狀似牢獄。但是,一七四五年出生的法國醫師菲力浦.皮卡內,改變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他曾在兩所精神病院工作過,深知患者的疾苦。他首先解開了他們身上的手銬、腳鐐。他也鼓勵其他醫生,一起來採用所謂的「道德療法」。這是一種相對自由的治療方式,就是將精神病院建在鄉下,並允許患者在露天工作。患者們在綠樹與花草之間,緩解了壓力和病痛--鄉下成了真正醫治患者的良好場所。
一八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惠特曼寫了一篇文章,發表時的題目是《病後的時光》,開篇就說:「又一天沒有明顯的虛弱和病痛的感覺。」惠特曼於一八七三年一月二十三日中風,身體一直不太好。他接著說:
空氣新鮮,我慢慢一瘸一拐地走過這鄉村的小路和田野,獨自和大自然--開闊、無聲、神秘、遙遠但是摸的著而且動人的大自然--坐在一起;這時,平靜和營養好似從天而降,奧妙地滲入了我的心田……我恢復了健康。
四
生於一一一八年的日本大歌人西行,出身於「累代勇士」之譽的武士世家,家境富裕,可他年輕的時候,就厭倦了喧囂的生活,斷然放棄了塵世的一切,削髮為僧,終身以歌為伴。他在鄉下寫了一首流傳於世的和歌:
但望還有人,
堪耐清寂,
同結草庵,冬日山村。
一個「還」字,可以感受到西行對「有朋自遠方來」的盼望之情。「冬日山村」更以爐中的炭火,溫暖著一路風塵的羈旅的心。
為什麼是鄉下?
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盧梭與大革命》上卷中的一句話,說明一點:
我們能遠離城市的吵雜和喧鬧,及其所有的仇恨、放縱和罪行;並能生活在鄉下,過著一種簡樸的、有家庭責任的和滿足的生活。我們能放棄哲學的死胡同和矯飾,並皈依一種宗教信仰,使我們在面對苦難和死亡之際,得以支持自身於不墜。
鄉下從來都不是封閉的,總有風從遠方來,總有腳步到遠方去。而風引領的路,腳踩出的路,就使鄉下的血脈源源不斷地輸出。
從鄉下到城市的道路,每一條,都是剪不斷的臍帶--每時每刻,在上面都有返鄉的腳步、心情和夢。
五
善待每一位遠道而來的鄉親,那是我們的血緣。
六
讓我們回家。
共
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