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台北一九三五年

台北一九三五年

內容連載 頁數 7/9

大稻埕一帶被當時的日本人視為「本島人的市街」,1922年的町名改正後,舊時大稻埕的區域涵蓋了大橋町、港町、永樂町、太平町、日新町、蓬萊町、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幾個地區。雖然日本統治後的種種建設如鐵路停靠與道路修築等大多獨厚日人聚居的城內,但仍不影響與台灣人社群的活躍,大稻埕街市上舉凡茶葉、藥材、布匹乃至各式南北貨的貿易無不興盛。同時,屬於台灣人的政治與文化理念也都萌發孕育於此地。靜修女中是全台第一所西式女子學堂,永樂座是台灣現代化戲劇的舞台,而「港町文化講座」是蔣渭水醫師推動台灣文化協會的根據地。日治時期唯一為台人發聲的《台灣民報》,也以蔣醫師在太平町的大安醫院做為發行處

太平公學校:台灣孩子走進新式學校

阿欽到公學校念書已經三年了,他是家裡第一個讀日本書的人。以前阿公覺得日本學校又是體操又是畫圖,不像個讀書的樣子,所以阿欽的阿爸和阿叔只在書房上了兩年學。其實阿爸本來想讓阿欽去讀小學校,這樣以後念中學的機會高,但阿欽家不說日語,準備了幾個月還是沒考過。但阿欽覺得還是念公學校好,至少同學都和他一樣是台灣人,言語通習慣都一樣。上不上中學阿欽不太在意,至少公學校念完,他學會日語就能回家幫阿爸阿叔做生意了。

三年級開始,都要上一整天的課,老師也從台灣人換成了日本人。他喜歡在修身課和歷史課聽先生說故事,但國語課寫作文的時候,他都希望家裡有日語流利的人可以幫他。阿欽的同學們都想加入野球隊,代表學校去校際對抗賽很神氣。但是阿欽更喜歡唱歌課,每次先生找人搬風琴的時候他總是跑第一,上課時也賣力練習,他盼望著加入學校的合唱團,有一天能到台北放送局表演。

二宮尊德象徵的教育目的

出現在台灣最多公學校門口迎接孩子們上學的銅像,不是將軍偉人,而是一個背著柴薪手拿書本用功的少年。他叫二宮金次郎,又被稱為二宮尊德,是江戶時代的貧困農家少年。據說,他在代替病故的父親照顧母親幼弟之餘,還不忘自修上進,最後不僅恢復了沒落的家業,還成為家鄉的領袖人物。他所象徵的「孝順」、「勤勉」、「至誠」與「忠實」等德目,正是殖民政府希望透過基礎教育為台灣人民養成的行為準則,因此二宮尊德的故事也出現在公學校的修身課本中,受到大力推崇。

9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