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內容連載 頁數 2/9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音樂家生平
 
與韓德爾同年誕生的巴哈自小就深受家族影響,努力學習各種音 樂方面的知識、技巧、作曲等,他的作品特色就是以「對位法」的作曲技巧,展現多聲部的音樂效果。三百多年來,他為學生、教會及宮廷所創作的這些兼顧內涵及技巧的樂曲,再再影響著後世的音樂家們。
 
比起小提琴的高聲飛揚,大提琴的音色顯然低調沉穩許多,因此大提琴在樂團裡通常演出較不引人注目的低音域旋律,但若由這種弦樂中的瘖啞者來獨奏「舞曲」,又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音樂之父巴哈是第一個想到為大提琴創作「無伴奏組曲」的作曲家,他可不是興之所至隨哼幾曲,巴哈很認真的寫了六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支組曲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與五首舞曲。原本樸實無華的大提琴在巴哈的生花妙筆下,竟能以獨奏的樣貌展現對位、節奏與豐富的和聲之美。
 
他深諳大提琴純淨無雜質的特性,因此以無伴奏的方式讓它自然構織成一個深奧、美麗卻沒有負擔的桃花源;你能在這個桃花源裡找到他源源不絕的創意,還有大提琴樸素淳厚、令人神往的細語呢喃。
 
巴哈在一七一七年至一七二三年擔任科登樂長期間完成了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一系列組曲是為了表現大提琴特性與演奏技巧所寫的,每一組曲的結構為:第一曲是前奏曲、第二曲是阿勒曼舞曲、第三曲是庫朗舞曲、第四曲是薩拉邦德舞曲、第五曲是小步舞曲、布雷舞曲或嘉禾舞曲、第六曲是吉格舞曲。這些古典舞曲形式簡單,卻各有獨特的性格,例如:前奏曲舒緩和諧,流暢地揭開序幕;阿勒曼舞曲是宮廷式的慢速度舞蹈;庫朗舞曲輕快明朗;薩拉邦德舞曲展現精湛的對位技巧;布雷舞曲與嘉禾舞曲是十七世紀流行於法國的快步舞曲;基格舞曲則是源自英國,是十分輕鬆快速的舞蹈。
 
剛開始聽的時候很好消化,似無獨特之處,但有一種特別舒服清爽的氣氛;聽久了以後越來越覺得「奏之有物」,像一個七彩奪目的鐘乳石岩洞,明明是一些灰黯的石頭,卻在光線的折射下施展魔術般變化奧妙的色彩,令人感動莫名。聽《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9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