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仿生/自然型態
文/末光弘和
自然,存在著滿足於各式各樣型態原理以及機能的合理性。如果將建築視同為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屬於地球上的一種生物,那麼也就不難想像建築在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顧及的機能、構造或工法等合理性,事實上就等同於存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合理行為。因此,將人類在追求建築極限的同時所探討的各式各樣合理性,放到自然界的某個對等關係中來思考,以得到相應於自然界中的有機合理性,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對於強調環境共生的這個時代來說,我們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建築,從這樣的關係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所身處的自然,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存在於一個循環系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藉由太陽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傳遞到地球表面,隨著不同形式的能量轉換,在我們身邊重複來回,以光、風、水等不同的循環系統運轉著。而建築,也就在這看不到的循環中逐漸成形。
仔細地觀察自然界所創造的生物是必要的。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透過進化過程發展了在整個循環系統中最適合生存的型態。另外,為了取得並最有效地利用生存場域中的循環系統,環境系統也影響著進化的型態發展。因此,有效地利用生存場域中的既有素材,就會成為在進化過程中,以最小的要素得到最大效果的關鍵。如果仔細觀察樹木,就能瞭解透過樹葉隱約透光的原理:樹木為了進行光合作用,將樹枝細分、並利用樹葉來進行最大表面積的利用。如果仔細觀察沙漠中的特殊紋理,就會發現那是由風所形成的;那一道道美麗紋理,是透過砂礫間的摩擦、風向或強度而刻劃出來。如果仔細觀察水中的魚,就會發現魚的型態是由水流所影響成形;牠們為了盡可能減少水阻力,應運而生出流線型的魚體。
自然界中,就這樣存在著在理性的均衡之中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型態。
我們所尋求的建築,是透過學習自然的原理來設計建築、並透過使之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創造出能夠不造成地球負擔、同時能享受應運自然而生之豐沛資源的建築;並且,也透過成為自然循環系的一部分,而成為能對地球有所貢獻的建築。至今為止的建築歷史中,也曾有過幾度蒙受自然啟發的設計潮流,但是在那些潮流中,自然多半是作為隱喻,並未被真正跨越。我們以這個仿生╱自然型態的手法,從自然之中學習設計時,使用了最新的模擬實驗技術,以科學為據來試著調停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對立,希望能創造出具有有機合理性的嶄新建築或都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