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資訊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5
自從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後,蔣介石等更堅信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以經濟發展國防,才能應對日本侵略。為達到這個目的,蔣介石在1935年把主管全國國防建設的「國防計畫委員會」改名為「資源委員會」,直接隸屬軍事委員會,負責中國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動員開發。中國的重工業,尤其是與軍事工業相關的鋼鐵、動力、機電、化學、水力等基本工業,都由資源委員會掌控;私人企業僅能生產日常消費品,以提高民眾福利。

資源委員會帶頭實行大規模計畫經濟,控制軍械和工業生產,還創設新的制度與機構來保護中國的戰略資源。所以,到二戰結束為止,國民政府主要領導階層的腦子裡都塞滿了國營企業、重工業、計畫經濟的想法。

陳儀的台灣新統制經濟

蔣介石選定陳儀出掌台灣是經過了縝密思考的。陳儀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陳夫人是日本人。陳儀曾任福建省主席,擁有主政地方的經驗,而且,福建和台灣地理文化接近;更重要的是,陳儀的治理理念和蔣介石相同,堅信「如不實行國營經濟,中國就沒有未來」。所以,他一到台灣,就宣稱將力行國父遺教,要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實驗所」。

陳儀早在1934-1941年擔任福建省主席期間,就已經在福建建立了一個以公營企業為主的龐大統制經濟體系,工商貿易、米糧生產、財政金融、交通運輸等都由專賣負責,幾乎日常生活中的每筆交易都要經過政府掌控。

但是,鋪天蓋地的統制經濟,效果卻不理想,反而惹來不少民怨,因為「奸商趁機囤積,貪官從中漁利,米荒嚴重,物價飛漲,民怨沸騰」。不過,當時戰亂頻繁,陳儀並沒有機會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得失利弊。

1945年奉命掌理台灣,陳儀把在福建省沒有能充分發揮的經濟理念帶到台灣。他身兼台灣省行政長官和警備總司令二職,牢牢掌握了政治和經濟大權,在他的領導下,台灣很快就建立起一個由政府嚴格控管的新經濟。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