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7/9
第一批電話來自家庭主婦,她們把孩子拉拔大之後,多出了許多時間。不過她們對於付出的興趣大於接受,大部分希望照顧病人、關心別人,就像她們一輩子習以為常的模式。我建議她們也應該思考接受方面的事,不過她們都嫌麻煩。「接受」這種事情不存在她們的觀念中。但是我不輕易妥協,這些無所事事主婦的奉獻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要緊的是真正的交換,一種均衡的「施與受」關係。
於是我和這些有意願的主婦便圍繞著「志工」概念、對於不算職業也無法支薪的家務的不公平評價、婦女在職場中的艱困角色等等話題打轉,最後她們才勉勉強強在「接受」欄位填入選項,大部分不外乎手工或是園藝方面的工作。
由於我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說服主婦接受他人的服務,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其實我也預料到一般人會避免過度接受與索取,相較之下寧可付出。多年來,這始終是主要的問題,因為教會教導人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換句淺顯一點的話說,「接受」或者「索取」,意思有點接近偷竊或者搶奪,而顯然沒人願意與此扯上關係。
但是,我認為平等善用施與受這兩種觀念才是上策,唯有如此,交換的活動才能夠成立。因此,即使面臨種種使人挫折的問題,我仍舊保持著初心:想要加入的人,必須決定要付出以及其後接受的內容。這兩種需求全都登記在索引卡片上,一開始由我自己幫不同的客戶配對,但不久即發現這是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由於尚未有人真正需要幫助,於是我先把生活經歷類似的人聚在一起。例如有兩位退休的婦女不約而同在電話中告訴我,自從先生過世後,她們覺得孤單寂寞,生活非常空虛,其中一位渴望能在週末時逛逛城市,但是不想獨自一人。幾天後,另一位也表達出類似的需求,於是我把對方的電話號碼各自給了兩位退休婦人,並請她們一旦互動成功後,務必通知我。兩個星期過去,我沒有接到她們任何消息,最後我打電話給其中一位,結果竟聽了火冒三丈的「顧客」一頓訓。原來她們在電話中就先吵了起來,對方一昧只想要教導她。她氣憤地說看來自己最好現在就退出這項計畫,「施與受中心」不是她要的。雖然我可以說服這位老太太留下來,但是她的反應確實讓我好好思索了一番。此種將素未謀面的人湊在一起的方式顯然不可行,有必要盡快讓「交換者」彼此認識。
共
9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