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思想的午後——《善惡的彼岸》導讀
趙千帆/中國上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
 

以深不可測的自負的鎮定生活著;始終立於彼岸——
尼采,《善惡的彼岸》284節



一八八五年,尼采離開巴塞爾、從一個前途無量的正教授變成居無定所的精神漫遊者已經有六年,距他最後意識崩潰還有四年。在這之前,在他作為自由哲學作者的流浪生涯中途,剛剛誕生了無與倫比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他登上自己詩性創作的高峰。這是一次眩暈和狂喜的攀登——因而總是伴隨克服下落的危險時那種欣幸的戰慄和解脫的疲倦。確實,在尼采這裡,攀登的堅毅和快意從未完全壓倒疲倦、彷徨和回顧:恣肆灑脫的詩總是伴隨著滯重迂回的思,猶如霞光需要雲影的折射,烈日需要樹蔭的披離。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寫就的《善惡的彼岸》(以及它的姊妹篇《論道德的譜系》)就是他在雲影與樹蔭下對自己偉大而孤獨的旅程本身所作的回視與校驗,所以他會說,在這本書中結晶的那些思想,對他「起到休養的作用,彷彿是在一次承擔了無限風險和責任的唐突行動當中所作的自我審問和自我辯護」。
 
這樣的「自我審問和自我辯護」其實從一八八一年(那一年他開始寫作《曙光》,並發現了他晚年創作的福地──上恩加丁谷地的西絲馬麗亞村)以來就伴隨著尼采,並跟他一起,在登臨絕頂的過程中,發生了審問者和辯護者自己亦無法控制的變化。在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先知和偽經式的詩體實驗告一段落,尼采轉而回到沉著頓挫的概念性思考。他本想把《人性的,太人性的》重寫一遍,以更新他的整個哲學,但很快放棄了這個計畫。這證明了他自己那個暗含悖謬的反思結論:反思本身無法給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整體;思想有它自己的邏輯,不依賴於思想者的自我意識,卻自行在生長和重構。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