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資訊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3
由於研究範圍的限制,我將聚焦在吳爾芙的作品本身,並嘗 試研究這些作品如何及為何被翻譯。本文試圖回答下列問題:在台灣的社會、歷史脈絡下,吳爾芙的各種形象如何在不同階段被 強化或包裝?為何有些作品從未被翻譯,而有些卻屢屢受到出版 者青睞,在短短十餘年間,就有三、四種不同的譯本出版問世? 是什麼引發她的形象轉變,而這些轉變對其翻譯作品的讀者有何影響?
 
此處要略加說明的是,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之下,大約是近二十餘年來開始大量進口外文書籍。既然有些人閱讀原文的吳爾 芙作品,有些人閱讀中文譯本,那麼兩者對吳爾芙形象的認知差 異就值得注意。其中一個原因是並非她所有的作品都有譯作,只讀了譯作的讀者難以全盤瞭解吳爾芙的寫作生涯與多變的風格。此外,台灣出版業如何翻譯與宣傳她的作品,也會建構出不同的 形象。
 
藉由檢視吳爾芙被譯介到台灣文壇的脈絡,我們或許可以更 加瞭解台灣的讀者如何接受、看待其作品。根據以色列學者埃文- 佐哈爾(1990)指出,諸如文化、語言、文學、社會等由符號主 導的人類溝通模式,若將其視為系統,而不是不同元素的排列組 合,應可獲得更加充分完善的研究與討論。他強調所有系統都處 在一個變化、妥協、衝突與消逝的動態過程,因此一個符號系統 可被視為異質、開放的結構。這樣一個複系統是有機的,因此系 統之間的地位互有消長,並非固定不變(1990: 9-14)。從這個架構 來看,翻譯文學是文學複系統裡一個特殊的文學系統,但在過去 並不受重視,如歐美文學中閱讀中古時期或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 著作,往往要借助翻譯,但翻譯文學在討論時卻落得了一個「存 而不論」的地位,只從個別翻譯作品來討論這些經典,而不把這 些翻譯獨立出來,自成一套體系來加以討論(1990: 45)。
 
應用埃文-佐哈爾的複系統理論分析吳爾芙作品在台灣的接 受度,我們可以發現吳爾芙與其作品形象的接受與引介,與台灣 的社會、政治、文化系統息息相關。因此我將吳爾芙在台灣的接受度分成三個面向,第一面向可說是「現代主義小說家階段」,1960 年代初《現代文學》雜誌最早有系統地引介吳爾芙作品給台 灣讀者時,譯者/引介者著重的是她的意識流書寫,以及對現代 文學革命性的看法。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