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3
透過勤奮的努力,衣錦還鄉的意志,有朝一日終於成功的信念;人也許沒有回來,用錢改善家屋的外觀或是周遭環境卻是出外遊子對家人的回饋。半個三合院套著二、三樓的半洋房比比皆是;田埂中間更是豪華別墅點綴在鄉間(照片1-3、照片1-4),然而此景仍屬萬幸,不幸的是特定優良農地已大幅度被鐵皮屋工廠等所謂工業廠房佔據(照片1-5、照片1-6、照片1-7),排水污染著你我的糧食作物(鎘米?);再者,利用農地重劃的鯨吞蠶食式的合法開發手法,已逐漸將農地化為建築用地。台灣的農地似乎瞬間能變建地(拜資訊發達之賜,全台灣親眼目睹大埔農地的遭遇,可惜2008年的執政者在政策上絲毫不見反省。)。更有甚者,這一切在近年的幾近「重工輕農」政策中,從1960年代的3個工業區,迄今2013年已完成或未完成的官方或民間開發的工業區總共約160處。1950年代的每戶耕地面積1.29公頃,1960年代每戶耕地面積降為1.05公頃,其後實施一連串的土地政策在1990年代每戶耕地面積在1.08公頃;全台灣的總耕地面積則在1998年的858,756公頃逐年遞減至2011年的808,294公頃。以此類推,台灣米價攀升指日可待,然而,是福是禍?
或是便宜的劣級米將進攻台灣餐桌?雖然從2012至2013年的薪水喊在22K,讓很多年輕人退而求其次,進入第一級產業的農業者多,可惜尚難蔚為風潮。繼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於2010年發表之「2011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指出因為全球氣候變遷、溫暖化、能源價格不斷提高及農產品金融化等因素,造成全球糧食價格嚴重影響高度仰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雖然國家科學委員會已經警覺糧食危機,可惜似乎無法讓政府重視此項議題。農地相繼因「台商」的需求而逐漸解編成工業用地的問題;加上無法有效鼓勵年輕人進入第一級產業,甚至寧可出國當「台勞」,問題若無法有效解決,將來立國基礎無法穩固,人心浮動。
共
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