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3/6
近百年中國人文學術的反思與轉型,不獨「龍學」為然。據我所知,一九九○年代以來,大陸學界就開始「學術史熱」,出版了幾本反思、討論近現代學術史的著作,例如王瑤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陳平原接續做了二編。又例如王斯德、童世駿主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人文學科》,分為哲學、文學、史學三卷。很多重要學者,例如梁啟超、王國維、劉師培、魯迅、吳梅、黃侃、陳寅恪、胡適、郭沫若、郭紹虞、夏承燾、顧頡剛等,都被討論到了;或重要的議題,例如「文學中的個性主義思潮」、「文學語言的革新與文學的發展」、「西方文學研究方法與本土實驗」、「方法論的近代衍化」、「近現代化過程中價值觀的轉換」、「中國史學現代化的行程與流派」、「歷史哲學的現代性變遷」等,也都被討論到了。這樣對近現代學術史做出全面的反思,應該是想從既有的學術傳統去找尋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另外,陳平原自己也獨立寫了一本《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他將胡適及章太炎當作兩個新、舊典範,以「問題」為導向,看胡、章二人當時的論爭,所涉及的主要學術問題在哪裡,而將它拉出來再做一番反思,並關聯到當代,以找出繼胡、章之後,未來學術的發展,應該朝哪些方向。
 
因此,反思傳統,就是為了替未來的學術找出開展的方向;能繼承傳統,才能另開新局。那麼,「百年龍學」應該如何反思、批判,既能繼承傳統,又能另開新局?
 
然而,反思、批判雖已開始,新局是否已將建立?而中國人文學術之「現代化」是否就如晚清以降,許多知識分子觀念中的「西化」?中國人文學術從知識本質論到方法論,有沒有它異於西學的特質?是否回到中國古典學術傳統的內部,由「內造建構」的途徑,也可以從「創造性詮釋」,26 轉出可供中國人文學術走向「現代化」的詮釋典範?其實,此一問題兩岸學者早有關懷與思辨,只是尚非一時可以奏功。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