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5
我家附近有家大型百貨公司在櫥窗貼出了一幅巨型的廣告,說:「你們的滿足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這明明白白是一句謊話,因為沒有一間商店的滿足是跟賺錢無關的;可是,我們一般卻不會為這樣的口號感到絲毫反感或者難堪。在一個廣告頒獎禮上,沒有人會問廣告的內容有否忠實反映商品的品質或公司的個性,我們只關心廣告有否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香港近年的傳媒現象尤其充分說明這個事實:幾家銷量數一數二的報章都是以誇張煽情的報導見稱的,最諷刺的是,有一家報紙曾經鬧出付錢予某自殺案死者的丈夫以編造煽情新聞的事件,事件被揭發後,該報的銷量居然絲毫沒有受到打擊。我曾經問過我的幾位大學時代的同學,他們說他們閱覽的正是上述其中一份報章。他們也知道該份報章誇張失實,但仍樂意購閱,原因是一般所謂嚴肅的報章「太沉悶」。
   
這也是政治學者吉里安的看法和憂慮:「電視對『精彩畫面』和精彩報導貪得無厭的需求,顯示唯有最恐怖或是最惡名昭彰的罪行才能得到最多觀眾的注目,如此一來,大家對其他形式的罪行就會視而不見了。」這種扭曲並不限於犯罪行為。即使是我們認為極具教育意義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也有類似的問題。特克就強調,如果我們到叢林去看看真實的野生動物,我們就會失望地發現,牠們的生活並不像電視媒介所剪輯而成的片段一樣時刻充滿戲劇性。富蘭克林(Urshula M. Franklin)也因此結論說,因着資訊的發達,不正常的事物比起正常的事物更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取得優勢,結果我們不知不覺地住進了一個由資訊科技所建構起來的偽似真實(pseudoreality)的世界當中。我們今日關心政客的形象,如同(或者超過)我們關心他們的品格能力,充分說明了這個偽似真實已經取得真實的地位。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