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8
早田並未交代採集行程,但透過整理《臺灣植物圖譜》全十卷中新種證據標本的採集地點得知,二十天內他們曾在阿里山地區的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多林、二萬平、阿里山、塔山等地採集。早田表示日本內地植物最為豐富的地區首推日光山,約有1,200至1,300種,其次是長野的戶隱山。但此行在阿里山的採集成績卻超乎他的預期,共採得500多種,可謂大豐收。早田也將此行某些新種以「阿里山」來命名紀念,至今中文名稱仍依循學名而命名者有阿里山三斗石櫟、阿里山水龍骨、阿里山蹄蓋蕨、阿里山紫緣花鼠尾草。2月5日,早田從阿里山回到臺北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到臺北博物館腊葉室裡鑑定植物標本,結果最大的收穫是發現過去未曾出現過的臺灣新科新種:臺灣奴草。
 
除了調查採集與標本鑑定之外,演講也是此行重點。2月10日,他在臺灣博物學會演講「臺灣植物調查の必要」,約80人出席,三小時當中談論植物學及人生、殖民地植物調查之必要、本島植物調查之沿革、植物區系及植物、植物區系及植物景觀之區別、從植物區系看本島與鄰邦之關係、植物採集及實驗上之注意等七個主題,這是他在臺灣的第一場正式演講。
 
2月13日,東洋協會邀請早田在總督府國語學校內演講「臺灣島植物調查の必要及其沿革」,聽眾有500人之多。兩場演講的內容闡述了早田當時的理念,由現場人員抄記,經早田校閱後,整理成一篇重要文章,發表在《臺灣日日新報》、《臺灣博物學會會報》、《臺灣時報》及《臺灣教育》等報章雜誌上廣為流傳,成為一份重要的時代文獻。
 
(二)1912年恆春半島之行
 
早田在阿里山採集獲得大豐收之後,相隔兩個多月又再度於5月19日第四次來臺,此次主要前往屏東的恆春半島採集,直到7月8日才返回東京。5月24日,早田與助手佐佐木舜一從臺北南下,先前往水社,然後6月份都留在恆春半島採集,地點包括恆春、港口、南仁山、高士佛、龜仔角、豬勞束、大尖石、龜山、鵝鑾鼻。6月下旬返北,到臺北的烏來、桃園的角板山、八結採集,之後離開臺灣。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