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3
日本的兩個火箭發射基地均位於鹿兒島縣(種子島、內之浦)。因其緯度為北緯30度,儘管就國內來說已算靠近赤道,但一般還是認為不利於發射。不過與赤道的重力相比,只不過相差八百分之一,或許還不至於構成這麼大的差異。
發現電:靜電讓人討厭,卻不可或缺
電能的「電」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在字典的定義中,「電」字除去上面的「雨」之後的部分,據說代表「閃電」。也就是與「雷」幾乎同義。那麼,英文中的電是「electricity」,這個字在英文的語源又是指什麼?其實這是來自希臘文中的「琥珀」。在古希臘時代,人們知道只要一摩擦琥珀,就會產生劈哩啪啦的聲音,這稱為摩擦起電。
直到之後的時代,人們才了解原來這兩種電是一樣的東西。在這之前,人們都認為雷是「可怕的東西」,而摩擦起電「只能拿來當作嚇嚇人的魔術,一點用都沒有」。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這位有名的科學家甚至說過:「研究電這種東西到底有什麼用!」這句話,留下了一段趣聞。十九世紀中期之前,電學只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大家從未想過可以實際運用電。在日本也曾有一位名為平賀源內(1728~1780)的人物,他成功製作出一個靜電產生裝置(electriciteit,荷語),讓周圍的人們大吃一驚。
在人們開始實際運用電之前,電都是靠摩擦起電產生的。摩擦的東西從一開始的琥珀轉變成硫磺、玻璃,但生電的方式完全沒有進步。甚至,富蘭克林(1706~1790)當時也留下了一段魯莽嘗試放風箏收集雷電電能的傳說。隨後使用萊登瓶(日文音同雷電瓶,但萊登為荷蘭地名)儲存靜電,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這也是本書之後介紹的電容器的雛型。
靠摩擦產生的電,常會使人嚇一大跳。懂電的人或許只會說「電剛剛流過了」,這種靠摩擦起電產生的電就稱為「靜電」。這種電與從插座或是電池中得到的「電」不同,因為人類無法自由使用。
冬天空氣乾燥,之所以碰到金屬時常會觸電,或是衣服容易糾纏在一起,這是因為表面附著了大量靜電並一次釋放的關係。空氣中有水分時,靜電會慢慢釋放(不易積累)。另外,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讓積累的靜電慢慢釋放(例如不要以指尖碰門把,而以整隻手掌觸摸),就可降低靜電的影響。
共
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