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 作者:蔡曉林
  • 出版日期:2017/01/25
內容連載 頁數 6/6
今日的日本,又是什麼樣貌呢?日本從接受美國施捨的巧克力,到揮去戰敗的慘痛記憶與困苦的經濟成長,如今,巧克力不但成為普及的國民甜食,日本更開發出自己獨特的巧克力口味,以及明治巧克力等知名品牌。曾有人開玩笑說,日本戰後以來最大的「內戰」是在一九八○年代,由明治製菓所推出兩個分別以香菇以及竹筍為模型的巧克力產品之間,產生了各自的愛好者所引發的「菇派」與「竹筍派」的相爭(きのこたけのこ戦争)。當時這樣幽默的論戰無論在民間或者大眾文化中,都產生了活潑的效應,也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巧克力的執著與喜愛。如此風行的日本巧克力,現在已暢銷世界各地,甚至「反攻」回美國。
我們可能對於這個國家處於消費主義、現代性,以及傳統價值之間,卻能達到精準的平衡而讚嘆,然而若仔細檢視日本的消費主義以及生活方式,例如每逢各個西洋節慶如萬聖節、聖誕節時的狂熱究竟源於何處,西方帶來的影響又是如何深入日本文化,這背後的歷史脈絡值得我們反思。

二十世紀後半以來的日本便是這樣的國家:一面背負著沈重的歷史罪惡,一面朝向消費社會的先端馳騁;從灰燼中重生,背後卻籠罩著巨大的異國陰影,揮之不去。

(註1)
在戰爭期間的日本,所有新聞、廣播節目都需受到政府的審查,內容必須遵從一定的「愛國」論調。

(註2)
冷戰期間,美國不僅掌控了日本,也拉攏南韓和台灣,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對抗共產主義國家(中國、北韓與蘇聯)的重要盟友。冷戰結束後,美國仍然在日本部分地區(主要為沖繩)和南韓等地駐軍,對東亞政治版圖影響甚深。
 
6上一頁 1 2 3 4 5 6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