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10
時常,一些外來刺激,或曰觸動,就能燃起書寫欲。看到某人寫的書,想:「啊,我也想寫呢!」這種蠢蠢欲動、激情與焦慮混雜的感覺,寫作的人最清楚不過。可惜真要動筆,又有很多理由阻撓:太忙、找資料太費勁、沒感覺。在習以為常的環境裡生活慣了,也很難有動力寫作。我對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並不樂觀。每個人對於生命、生活、城市都有獨特的感知,而我為何要不厭其煩地記錄這些沒有意義的情緒、無足輕重的瑣事? 如果寫下來,又何必要公諸於眾,徒然打擾讀者?去年秋天,有一位朋友從北京來到京都,我們在同一個研究室相處了半年。她十分能享受京都之美、京都之樂,古本屋、舊書市、居酒屋、庭園、寺社、美食、秋天的紅葉、冬天的大雪、清池的錦鯉、鴨川沿岸永恆又稍縱即逝的風景—她都喜愛,並敏銳地把握了最關鍵處。我們一起喝過很多回酒,有非常快樂的回憶。有時候,一起到某個地方,我也忍不住告訴她一些可有可無的背景與細節。她的好奇心令我大為感動,給我很大的信心。寫點兒什麼吧,至少可以給她看,以此紀念我們在京都共處的愉快時光,並將她未曾來得及親自體會的京都的種種傳遞過去。
某日,去老師的研究室喝酒,那是一小罐我去年泡的梅酒。老師翻到一篇我剛寫的小文:「你把京都寫得很美,讀書生活也寫得不錯。」停頓道,「不過,這還不夠。瑣碎的、不好的、不愉快的,你也要寫。」是的,我又要寫大家很熟悉的京都了。有 太多人寫過京都,種種禮讚、旁觀、走馬看花,都使讀者產生了對京都的強烈興趣。我自己也是如此,因為讀了幾頁《枕草子》、《源氏物語》,才對京都抱有朦朧的幻想。兩年前,我寫過一篇很短的〈京都第五年〉,轉眼已是「第七年」。對於日常生活,似乎什麼都不必提,然而真要說些什麼,又千頭萬緒。數年前的初秋,第一次在車窗內望見夕光籠罩下東寺的五重塔,望見水草豐茂的鴨川,難免激動:「啊,就是這裡。」如今,雖已對此地習以為常,但從外地回來時,見到東寺的五重塔和流水不息的鴨川,還是會有一種十分清晰的安心感:「我回來了。」不過,旅人的身分與視角無法改變,因此我能寫的,仍只是客居者的日常。
共
10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