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7
方以智以淡肉果一詞指稱煙草,淡肉果是「植物淡巴菰的肉質果實」。淡巴菰是菲律賓的華人替煙草取的名字。他們根據西班牙語的tabaco一詞粗略轉譯,而tabaco一詞又是西班牙人從加勒比海地區對中空蘆葦桿的稱呼轉譯過來,因為加勒比海原住民抽煙時,乃是將絲狀煙葉塞入蘆葦桿中抽之。淡巴菰一詞外國味太重且彆扭,於是中國人從燃燒冒煙這角度,將它改名為煙,並提出「喫煙」一詞。有個中國人從十七世紀末往前追溯,懷疑「煙」這個詞是日本人所造。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因為煙草傳入中國的第三條路線會輾轉經過日本。但日語裡的「煙」是借自漢字的外來語,因而要釐清「煙」這個字到底是由中國傳到日本,還是日本傳到中國,幾乎已是不可能的--目前中、日兩地都還使用這譯名。
當時中國的讀書人極力想弄清楚煙草的原產地。有人認為它原產於菲律賓,因為煙草是從菲律賓傳到福建的。有人懷疑菲律賓人「從大西洋弄到煙草種籽」--中國人以大西洋泛稱歐洲人所來的遙遠地區。有好千個福建人在馬尼拉與西班牙人做買賣,知道西班牙人從名為亞美利加(美洲)的地方橫渡太平洋過來,因而有可能知道煙草種籽來自該地。但這些人不是寫日記或撰文發表的人。談到對煙草的理解,知識分子與平民百姓之間的認知落差,十七世紀的中國和十七世紀的歐洲一樣的大。
抽煙習慣從福建往內陸,並循著海岸往北傳播。據十七世紀末的葉夢珠在《閱世編》卷七所記,煙草在一六三○年代傳抵上海。葉氏劈頭寫道,「煙草也,初出閩中,」但他未費心去思索煙草又何從處傳入福建。「幼時聞先人言,福建有煙。吸之以醉人,名曰『乾酒』。然此地絕無之也。」他接著又說,一六三○年代末,有個彭姓男子在上海種了些煙草。「不知其從何所得種,種之於本地,採其葉,陰乾之,遂有工其事者,細切為絲,為遠客販去,土人(譯按:當地人)猶未敢嘗也。」一六三九年北京明令禁種煙草,上海也貫徹此令。葉夢珠寫道,這道禁令「謂流寇食之,用辟寒濕,民間不許種植,商賈不得販賣;違者與通番等罪。」禁令在上海收到效果。彭氏成了第一個遭到告發的人,別人也就不敢種植煙草,但為時不久。葉夢珠說不到數年,「軍中莫不用煙,一時販者輻輳,種者復廣,獲利亦倍。」種煙草可獲利,但未能取代棉花成為上海的主要商品作物。「此地種者鮮矣,」葉夢珠在這段筆記最後如此寫道。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