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3
(二)合理性、普遍性與客觀性
人類是理性的動物,哲學的批判工作彰顯著人類與生俱有的理性言說的能力,藉由批判尋找出具合理性、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答案,是哲學家們共同的期求。蘇格拉底認為:「一個未經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任何意見若要眾人所認同,而不只個人的信念,則必須得經過檢視的過程,逐一省察意見產生的過程是否具有足夠的理由或證據來證論這項意見。
一個理性的人並不會接受由非理性、成見、未經思索或只是因習慣而有的看法,哲學相信凡能夠通過理性的檢視為人所接受的意見,對任何人來說皆是普遍的,普遍性意味不會受時空的影響,而一項意見若能夠具有合理性與普遍性,那它揭示的內容便具有客觀性,這意見不雜有任何的主觀成分,是對全人類皆有效的真理。
1-2歷史決定與思維主體
這是一個存在以久的哲學問題:究竟是人類思想支配著歷史發展,抑或是歷史決定了人類思想。如果創造代表的是一種關於人類在面對「前歷史」或「當前歷史環境」的自由抉擇;那麼,那些無法用自由抉擇來解讀的歷史在記載人類足跡的同時,無疑正做著人類被決定的陳述。
(一)思維是被決定的嗎?
自古以來,哲學自許自身的探索活動為智慧的追求,且以思想為智慧的載體,因而哲學史的對象應為時間中的智慧結晶,若哲學僅是受因於事件的因果性而有的產物,那麼它所以值得讓後人傳頌,大概就是在事實與事實彼此間的複雜關係中有著可貴的教訓。然而,哲學是被決定的嗎?答案如果是肯定的,是否表示哲學如同自然科學所宣稱的一樣,自然世界中的一切皆籠罩於因果原則的支配,人類對於自然法則進行的科學認識活動的目的,也正是哲學史的認識目的。這項問題的答案並非「完全是」或「完全不是」。人類的思維形式固然有其慣性,且其思維內容受因於地域環境及時代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就算是身處在相同時空條件底下的人類,也一樣存在具有不同思維的現象。
共
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