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的第一本書籍是埃米爾.馬勒(Émile Mâle)對十三世紀法國藝術的權威研究——《法國十三世紀宗教藝術:中世紀圖像及其靈感泉源研究》(L’Art religieux du XIIIe siècle en France, étude sur l’iconographie du Moyen Âge et sur ses sources d’inspiration),於1898年出版。依據亞莉珊卓.蓋耶芙斯基(Alexandra Gajewski)所言,這本著作的偉大創新之處,在於它藉由連結法國哥德式主教座堂與當時的禮拜儀式經文(liturgical texts)來闡明前者的意義。馬勒首創「圖像式」(iconographic)途徑來完成這項工作,亦即找出圖像的文本來源,並利用這些發現去解開圖像的敘事或精神意義之謎。雖然這本書暗示著擁護中世紀藝術法國精神(Frenchness)的重要性——這亦為馬勒聚焦於「輝煌的」十三世紀之因——但它所散發的並非明顯的民族主義精神,而是天主教精神;而書中所謂真實的藝術作品則與禮拜儀式相關,包括聖母悼歌(Stabat Mater)、聖週(Holy Week)禮拜儀式、真實或杜撰的福音書。這些精神與藝術作品都自然地反映在馬勒稱之為「石造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in stone)的哥德式主教座堂當中。馬勒在這本書的結尾把主教座堂比喻為庇護所,一艘堅不可摧的方舟,足以抵擋「生命中的風暴」;「世界上沒有任何處所比主教座堂更能給人安全感」。隨著這本著作於二十世紀多次重新出版,馬勒所採取的圖像式文學方法讓這本書成為時代文物祕藏器(time capsule),馬勒偏好的是這種方法,而非亞伯拉罕.瓦堡(Aby Warburg)等學者所採用較廣泛的文化—歷史途徑,或是其他在二十世紀不斷演進的學術—科學方法。